
近日,第三届深空探测(天都)国际会议在合肥闭幕。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深空探测实验室主任兼首席科学家吴伟仁在会议上提出,我国将在不久的将来,实施小行星动能撞击验证任务。
值得注意的是,在本次会议的一场分论坛(首届深空经济与产业发展大会)上,深空探测实验室总工程师史平彦首次提出“深空经济”的概念框架。
史平彦在接受安徽商报、元新闻采访时称:“深空经济”是“太空经济”的延伸和扩展,显著特点是对地外天体资源的开发利用。
他预测:“2040年全球‘深空经济’规模将达到万亿美元。”
深空探测实验室在合肥揭牌已有三年,成立于2022年的深空探测实验室(天都实验室)是由国家航天局、安徽省政府、中国科大共同建设先行先试的新型研发机构。今年7月,国际深空探测学会成立大会也在合肥举行——这也是我国首个深空探测领域国际科技组织。随着科学探索逐步深入,深空资源利用也在合肥被提上议事日程。“深空经济”提出后,相关产业布局或将同步开启,合肥会不会成为“深空第一城”?
元新闻实录如下:
问:为什么要率先提出“深空经济”这样一个新概念?
史平彦:从去年开始,我们将“深空经济”作为一个战略课题来研究。随着技术一步一步突破,深空探索势必要从“单纯的科学探索”向“科学探索加资源利用并重”转变。
当前全球各国争先恐后开展各类深空探测活动,商业航天发展很快,很多民间力量也在介入。“深空经济”是支撑深空探测所需的技术研发、产品制造、设施建造、科学探索、资源开发、运营支持及应用服务所形成的新兴经济业态,具有前沿性、稀有性、探索性和多元性等新特征。
问:“深空经济”跟以前提的“太空经济”有什么区别?
史平彦:区别就在于资源利用。“太空经济”主要还是围绕卫星展开: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卫星遥感,聚焦卫星在地面的应用所产生的价值;“深空经济”又多出一块,就是对地外资源的利用,如何从外头把资源拿回地球。“深空经济”是“太空经济”的一个拓展、延伸和升级。
问: “深空经济”已经具备了产业化基础,判断依据是什么?
史平彦:总结来说,“深空经济”建立在三个基础之上。第一个基础,是深空探测技术取得了长足进步。比如说我们的探月“三步走战略”:绕、落、回,我们都能做到。第二个基础,全世界的深空探测非常活跃。大概统计一下,2021年到2023年,美国和欧洲每年的投入达到300多亿美元;中国、日本、印度、俄罗斯、意大利、阿联酋、卢森堡都加入这个行列。第三个基础,商业航天发展导致进入太空成本越来越低。以前发射费用很高,马斯克把费用降低到了1/10。这就使得行业门槛大大降低,也让更多的资本可以介入。
深空探测正在从技术突破、科学探索迈向经济赋能、产业驱动的发展新阶段。深空经济有望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也是驱动航天产业升级、培育创新动能、重塑空间格局的重要力量,为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奠定坚实基础。
问:发展“深空经济”,合肥有哪些优势?
史平彦:合肥制造业发达,产业基础也不错;政府也很支持,深空探测实验室能够落户到合肥,这在外界看来是难以想象的,离不开合肥市政府的支持。合肥作为创新城市,商业航天公司现在也不少。
合肥还有一个独特的优势,合肥不仅做深空探测,还做量子和核聚变。深空探测的通讯要用量子解决;深空探索的能源问题也是一个核心问题,核聚变有可能提供解决方案。(编者注:合肥市投资促进局在此次大会发布《合肥市推动商业航天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瞄准卫星星座、箭星研制等核心环节发展需要,立足合肥国家战略牵引、科创策源协同产业集聚、全空间场景应用高地三大特色发展路径,围绕卫星组网、项目建设、链式配套、生态培育等四大维度,提出八条具体措施,着力构建“箭、星、网、端”全产业链生态体系,为打造商业航天产业集群按下“加速键”。)
问:对于“深空经济”的发展,你有什么预判?
史平彦:现在还处于起步阶段,或者说是一个“动能转换期”,更多的力量会加入进来,也就是我说的从“单纯的科学探索”到“科学探索加资源利用并重”转变。
总的来说,我相信五到十年内,应该会有一个比较稳定的发展。
问:您提到“深空经济”的十个产业方向(包括深空资源、深空互联网、深空能源、深空生物、深空运输、深空智能、深空建造、深空旅游、深空安全产业和深空文化),哪些方向最有前途,最有可能突破?
史平彦:很有可能是深空资源和深空互联网,我也非常看好深空旅游。
问:资本现在对深空概念感兴趣吗?
史平彦:之前可能涉及的比较少。我想,先是要认识到有这么回事;第二个讲清楚它的发展前景;第三讲清楚风险,深空一定是高风险,其他领域投入可能多多少少有回报,深空可能一下什么都没有了。
(安徽商报 元新闻记者 梁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