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上午,在位于淮北市濉溪经济开发区的安徽力幕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冷轧车间内,国际先进的2号冷精轧机轰鸣,不同规格的铝箔卷整齐排列。作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安徽力幕年产30万吨高精度铝箔,最薄的仅有0.006毫米,年产值50亿元。
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区位优越,开放包容,工业是淮北与生俱来的城市基因,产业则是淮北转型发展的核心所在。“十四五”以来,淮北市树牢工业强市理念,保持转型发展定力,推动制造业优势领域加快发展。2024年规上制造业增长10.9%,增速居全省第6位。今年上半年,制造业占全市工业的46.4%。全市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从2020年的2家增至14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从91家增至194家。
■“实力派”扎堆
铝基产业跑出加速度
作为全省“南铜北铝”战略的重要一极,铝产业是淮北的传统重要产业之一,也为大力发展铝基新材料产业打下了良好的产业基础。近年来,淮北市聚焦安徽省“十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和皖北四大产业定位,着力打造铝基高端金属材料产业集群,先后获评国家火炬特色基地、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和第二批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在全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攀升。
9月8日下午,在位于淮北高新区龙湖工业园的安徽国轩象铝科技有限公司,经过焊接、气密性监测、PVC喷涂等复杂工序,用于新能源汽车的底盘电池箱体产品走下生产线。国轩象铝主要从事于新能源动力电池箱体、PACK等产品研发生产,日产电池箱体超1200台,是奇瑞小蚂蚁、长安奔奔、长城欧拉等车型的稳定供应商。
在濉溪县经开区,安徽亚明铝业科技有限公司的主营产品是电解电容器用电子铝箔,是电子信息产业的基础材料,是国家工信部和科技部重点发展的138种高新技术产品之一。9月9日上午,在公司的腐蚀工艺车间,工人正对复试后的铝箔进行仔细检查。亚明铝业生产现场负责人蔡明华告诉安徽商报、元新闻记者,公司目前共有生产线 24条,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安徽省专精特新企业。“随着电子产品越来越小,对原材料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们生产的电解电容器用电子铝箔比容可以达到0.91,广泛应用于手机、车载电源、消费电子等产品中。”
你的智能手机有多“抗造”?铝合金中框的品质很关键。位于濉溪经开区的安徽中色研达科技有限公司主营产品3C类和5G手机等消费电子产品铝基材料,同时具备新能源汽车、医疗器材、轨道交通等铝合金型材产品的生产能力,是小米、华为等众多手机、笔电制造品牌的供应商。企业财务总监何正介绍,中色研达总部在东莞,淮北是最重要的生产基地。“目前我们的产品强度最高可以达到560兆帕,处于领先水平。”
具有强大市场竞争力的企业在淮北聚集,截至今年上半年,淮北市拥有规上铝基高端金属材料及汽车零部件企业68家。2024年总产值约230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的15.4%。今年1-7月,铝基产业产值增长12.4%,占全市比重为17.6%;营收增长14.4%,利润增长281.4%。
■“改旧”+“育新”
助推制造业优势产业发展壮大
更多制造业产业在淮北加速发展。近年来,淮北市聚焦重点领域,坚持“改旧”“育新”相结合,培育发展新动能。在推动纺织服装、建材等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同时,重点聚焦强链延链补短板,推动铝基高端金属材料及汽车零部件、先进高分子结构材料等四大优势产业发展壮大。
淮北市组建四大优势产业工作专班,实行定期调度,常态化协调推进产业发展工作。强化产业链招商,精准梳理产业链图谱,提升产业链发展水平,持续壮大传统产业集群。围绕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目标,打造一批集成能力和带动作用强的“链主”企业,积极引导产业链“链主”企业联动上下游企业开展全面化改造,建立上中下游分工合作的一体化技术改造新模式,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
创新是产业发展的核心引擎。近年来,淮北市依托重点实验室、中试基地、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平台,实施科技创新赋能工程和技术攻关专项行动。支持企业建设企业技术中心、工业设计中心、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等研发创新平台,加大新产品和“三首”产品研发及推广应用支持力度,提高产品质量、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着力形成一批特色优势产品。今年以来,合众机械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实现新突破,中芬矿机获评安徽省重点产业链标志性产品。
安徽中基电池箔科技有限公司是淮北市委、市政府重点培育的“百亿企业”,公司生产的电池箔以超薄、超宽幅、高延伸产品优势进入宁德时代、比亚迪、国轩、海辰、欣旺达等大型电池企业供应链,也是国内仅有的两家可同时生产利乐和电池箔产品的企业之一。安徽中基的电池箔小卷生产能力位居全国第2位,其生产的0.0045mm双零铝箔代表全球最高技术。
坚持数智赋能,淮北市分行业推行普惠性“上云、用数、赋智”服务,推进传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支持企业加快机器人应用、设备联网和生产控制系统智能化改造,实现全市传统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数字化改造全覆盖。同时,通过“一企一策”精准培育,促进各类资源要素集聚,培育一批具有产业生态引领作用的制造业企业。
■布局高端产品
不断提升制造业发展能级
安徽商报、元新闻记者从淮北市工信局了解到,今年1-7月,淮北市四大优势产业共有280家企业,占规上工业企业数量比重的43.3%,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的47.2%。
其中,先进高分子结构材料产业、铝基高端金属材料及汽车零部件产业、绿色食品产业、高端装备制造及其他新材料(高岭土)产业产值分别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的15.6%、17.6%、9.7%、4.3%。
淮北市规上工业企业营收利润率连续5年位居全省第一,百元营收成本持续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规上工业企业产销率居全省前列。
“十四五”以来,淮北市通过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了产业结构由“一煤独大”向“多业共兴”转变,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制造业的比重不断加大,转型发展初见成效。
安徽商报、元新闻记者从淮北市科技局了解到,下一步,淮北市将紧紧围绕“高端化、集群化、绿色化”发展方向,重点改造提升低端产品,巩固发展中端产品,谋划布局高端产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制造业发展能级。
“我们将推动铝基金属材料向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电池箔、新基建领域终端产品、铝基覆铜板及其电子信息应用产品发展,同时,推进工业铝型材和建筑装饰铝型材向高端产品升级。”淮北市科技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朱赟琛介绍,依托基础化工原料优势,下一步该市还将积极延伸甲醇、乙醇下游产业链,引进和培育高端催化剂、助剂等配套产业,聚焦高分子结构材料和精细化工产品的技术研发和工艺创新,推动高分子材料和精细化工产品在汽车、电子、新能源、医疗等领域的应用,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先进高分子结构材料产业集群。
(安徽商报 元新闻记者 刘媛媛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