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江之滨,创新潮涌。
近年来,池州市大力推进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群化”发展,全市工业经济发展得到长足发展。2024年,池州市规上工业企业达755户,其中产值超亿元企业186户;规上工业营收增至1738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7%,连续4年保持全省前2位。
如今,池州锚定半导体、镁基新材料、商业航天等新兴产业,正从“单点突破”迈向“聚链成群”的产业生态圈。
“镁”力全开 撬动千亿产业集群
9月11日上午,2025世界制造业大会会前集中采访团走进池州市青阳县,在安徽宝镁轻合金有限公司的企业展厅内,各类镁制品汽车零部件模型摆放整齐,展示着镁在各行各业的应用前景。
池州镁资源储量丰富、区位优势明显。镁合金产品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3C产品、航空航天等领域,是新基建关键材料。
青阳县宝镁办主任陶方友介绍,宝镁轻合金项目是2020年世界制造业大会主会场签约项目,总投资超百亿元,项目建设年产30万吨镁合金及零部件,并配套矿山开采及相应物流设施,是全球最大的镁合金生产基地,构建成为从矿石开采到镁合金生产制造及深加工应用的全镁产业链,形成千亿级新兴产业集群。
创新驱动 “芯芯”向荣
在安徽安芯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车间内,自动化生产线上,厚度仅0.3毫米的6英寸晶圆正按照程序,有条不紊地依次经历一系列加工步骤。
“自2012年落户池州经开区,十余年的时间,我们已实现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等半导体产业链核心环节的全流程生产布局。”安芯电子相关负责人表示。
晶圆制造作为半导体产业链的核心环节,具有显著带动效应,池州半导体产业也在十余面间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跨越。在半导体产业方面,池州初步形成了从IC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材料、设备到应用产品的全生态产业链体系,集聚上下游关联企业130余家;其中,规上企业79家,2024年产业规模276亿元,预计今年将突破300亿元。
池州“飞”上新高度
在安徽星河动力装备科技有限公司的总装车间,一枚直径3.8米的“智神星一号”液体火箭横卧其间,正在进行最后的总装作业。目前,火箭的二级推进器部分已完成发动机吊装,正进行传感器、电气系统的调试。
“‘智神星一号’是我国民营航天企业研制的首款可重复使用液体运载火箭,其低轨运载能力达到7吨。”安徽星河动力装备科技有限公司动力制造部部长邢柏强介绍,公司总部已成功完成20次火箭发射,共搭载卫星85枚,“池州基地生产研发的‘智神星’系列属于液体燃料运载火箭,具有运载能力强,可重复回收等优点,在技术上更为领先。”
此前,池州市通过“基金+招商”引进星河动力后,在分析产业发展趋势上,将商业航天作为未来产业发展的“新增长引擎”,提出了“一体(火箭制造发射)两翼(特色材料和核心零部件)三基地(火箭制造、装备制造和特色材料生产)”发展思路,打造“江南航天城”。
目前,池州市已有商业航天关联企业17家,涵盖火箭研制、卫星载荷研制、高端复合材料、地面终端设备等领域,累计签约航天项目12个,总投资达155亿元。
科技创新引领制造业高端化发展
近年来,池州市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制造业高端化发展,发挥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快创新成果转化,有力加快制造业高端化进程。全市围绕镁基新材料、半导体、商业航天等主要产业,推动产学研用融通创新,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优质企业不断增加,全市拥有创新型中小企业416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209家、国家级“小巨人”企业达19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实现两年翻番,“小巨人”企业实现三年翻番;创新产品大量涌现,通过搭建“省级新产品-三首产品-工业精品-标志性产品”迭代升级路线,全市培育省级新产品64个、“三首”产品60个、工业精品51个、标志性产品1个。
下一步,池州将聚焦打造国内特色的半导体产业集群,力争到“十五五”末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形成商业航天全产业链生态、有特色有效益的商业航天文旅业态。目前,池州市正顶格推进商业航天产业集聚集群发展,力争到2027年,基本建成完整的商业航天产业链,到2030年形成百亿级产业集群。(安徽商报 元新闻记者 徐宏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