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安徽大学副校长、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部主任王守国:根植沃土育栋梁 “头雁”领航绘一流
来源:安徽商报 责任编辑:张春雨 分享到 2025-09-23 11:22:09

今年下半年,安徽大学材料学科即将迎来“双一流”二期验收。在安徽大学副校长、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部主任王守国看来,“建设‘双一流’,不是为了一个头衔,而是为了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人才,产出能服务国家的成果”。这份初心,没有豪言壮语,却道尽他对教育最朴素的敬畏,成为他过去四年奔跑在安徽大学“双一流”建设道路上不竭的动力。从母校培养的优秀学子,到国际前沿的学术翘楚,再到母校“双一流”建设的擎旗先锋,他用赤子之心锚定“双一流”使命,成为驱动学校一流学科建设的关键力量。

    情系母校 锚定“双一流”使命

“安徽大学的梧桐道,是我学术初心开始生长的地方”。2021年,北京科技大学的实验室里,王守国收到了一封来自母校的信函,他的母校——安徽大学正面临“双一流”建设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学科建设亟需领军者破局。

“安大学子要带着学问走出去,更要带着担当走回来。”回想起1996年毕业时,母校老师的这句临别赠言,王守国做出了回母校的决定。“在国外求学的那些年,经常看到我国高精尖设备和材料遭遇‘卡脖子’的困境。再想想母校‘双一流’建设面临的困境,我没办法做到置身事外”。王守国深知,投身“双一流”建设,是一名学者的使命与担当,更是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回馈母校的重要途径。他带着满腔的热血和坚定的信念,毅然决然选择回归。

他的归来,对于安徽大学来说,不仅是一次人才回流,更成为学校对标国家战略需求、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赋能学科跃升的“关键一子”。

 战略引领 擘画学科蓝图

“材料学科要从‘跟跑’到‘领跑’,不能等风来,要自己造风。”面对“时间紧、任务重、底子薄、积累少”的严峻的学科现状,在精准研判首轮学科建设过程中的短板及学校发展现状后,王守国以国际化视野重构学科生态——打破学科壁垒,将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物质科学与信息技术研究院、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等7个学院,以及强光磁科学中心、信息材料与智能感知安徽省实验室等5个科研平台的力量迅速整合,组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部,攥紧拳头,凝聚力量;聚焦国家“卡脖子”领域,锚定集成电路先进材料与技术,聚力服务新材料、集成电路等国家和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确定量子材料与器件、先进电子材料等6大研究方向,布局从事基础研究、科技攻关和产教研融合的24个创新团队,构建“大平台—大团队—大项目”协同攻关体系。

他像一位精密的“建筑师”:柔性引进沈保根院士团队建立院士工作站,推动建设翡翠湖实验室,获教育厅2亿元专项启动经费,开展先进稀土永磁材料与器件研发;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从2021年底仅有3名博士后,到目前在站65人规模的博士后队伍,把“人才蓄水池”从“浅滩”变成“深海”,材料学科国家级人才已有18名;牵头举办90余场“翡翠湖材料论坛”,举办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自旋电子学与未来信息技术国际研讨会等国际会议,让师生在校园里就能对话诺奖级学者、院士等国家级人才,为师生搭建起与国际前沿学术接轨的桥梁。 

短短三年,成效显著:学校材料科学ESI排名跃升至1.93‰,带动学校自然指数排名上升至内地高校第42位、全球第120位;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部获评“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安徽省“一改两为”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学科在《科学》《自然》子刊等顶级期刊发表论文300余篇,获省级科技奖励20余项。这些闪亮的“硬核”成果,成功助力学校通过了“双一流”建设中期整改任务,正在快马加鞭地迎接2025年的二期验收。

    铸魂育人 涵养创新沃土

“一流学科的根基,是一流人才培养。”王守国始终把育人放在核心位置。在学科建设取得显著成就的同时,他始终坚守在教学一线,将自己的知识和智慧无私地传授给学生,用爱心和耐心呵护每一位学子的成长。

他坚持“四个相统一”,注重做“四有”好老师,当好“四个引路人”。他设立并健全本科生导师制,为每一名本科生配备优秀导师,从学生入学之初就引导他们走进科研的殿堂,提高了本科生培养质量。他在讲授量子力学、磁性功能材料等相关课程时,总能把前沿研究融入课堂——比如用自己团队的磁材料研究案例讲解理论,让学生明白“扎实的理论知识是未来科研开展的重要根基”。他还注重用新技术赋能教学,将数字教育的元素引进课堂,充分利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发展,带领团队开发虚拟仿真实验项目,获评安徽省一流课程和国家级一流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学术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带领的本科生教学团队获安徽省“双师双能”教学团队称号。

指导研究生时,他是出了名的“严师”,每周定期召开的组会,要求“数据必须扎实,结论必须严谨”;他也是“益友”,学生遇到科研瓶颈,他会认真分析问题,学生遇到困难,他会积极协调解决、让学生安心学习。他培养的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中,已有多人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北京科技大学、安徽大学等高校科研机构从事科学研究,走上科研一线,并获得省部级人才项目多项,成为行业中坚力量。

作为分管学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领导,他注重学科结构调整与学位点建设,在新一轮学位授权审核中,学校获批多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硕士学位授权点和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为学校的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拓宽了道路。他紧密结合国家战略需求和学校“双一流”建设目标,优化招生指标分配模型。

    机制创新  激发“双一流”动能

“一个人的力量是溪流,一群人的力量才是江海。”学校“双一流”建设过程,王守国不仅自己带领学术团队攻坚克难,取得一个个突破,做学术的领航者,他更深知,要让学科持续发展,需要发挥每一个教职员工的潜能,进行体制创新,激发“双一流”动能势在必行。

他加强有组织科研,推动科研模式改革:用“揭榜挂帅”等模式立项培育一流学科新的增长点,支持金属团簇材料等一流学科传统优势研究方向;进一步深化赋权改革,制定并出台《安徽大学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办法》《安徽大学职务科技成果赋权后技术转让实施办法》,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造活力,推动科技成果加快转移转化。在他的推动下,学校成功获批“光电信息获取与防护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填补了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的空白;强光磁试验装置建成,成为国内首个集成自由电子激光、强磁场的大科学装置,为原始创新提供“国之重器”;组建“先进磁性材料及应用院士工作站”、安徽省磁性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引育磁性材料领域战略科学家和优秀青年学者,构筑“人才金字塔”;实施材料学部“培优计划”,培育多名青年拔尖人才,其中2人获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资助,形成支撑学科可持续发展的“一流人才梯队”。

王守国用四年时间,证明了“头雁领航”的力量:它不是一个人的冲锋,而是一群人的同行;不是一时的激情,而是长久的坚守。他用前瞻性的战略布局、突破性的成果、引领性的实践,生动诠释了何为“双一流建设的中流砥柱”。( 安徽商报 元新闻记者 胡霈霖 整理 图片由安徽大学提供)

声明: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商报、安徽商报合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安徽商报或安徽商报合肥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