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秋声,是秋天最早的使者。
夜色渐深,风声穿过窗棂,枝叶摇曳,簌簌作响。不同于夏日蝉鸣的热烈,秋天的声音总带着几分清澈与从容。它从雁阵的鸣叫里传来,从落叶的轻响里传来,也从人心深处的静谧里传来。秋声过户牖,仿佛让人听见了季节流转的回响,也听见了时间脚步的轻叩。
在乡间,秋声最为厚重。田野里,镰刀划过稻穗的沙沙声,伴随着谷粒落入箩筐的簌簌声,像是一首朴素的乐章。果园中,苹果坠地的“扑通”声,梨子切开时汁水溢出的细微声,都在告诉人们:辛劳已被兑现。棉田间,衣袖摩挲的声音轻而温柔,好像秋天在低语:一年的圆满,正落在这片土地上。听这些声音,心底自然升起一种安稳感——原来生命的劳作,总有一个收获的回响。
在城市,秋声则显得含蓄。街角的梧桐叶轻轻飘落,摩擦人行道,发出簌簌的声响;地铁出口的风声,带着冷意穿梭在高楼之间;夜市小贩的吆喝声,与烤红薯的香气一并袭来。夜深时,书桌上的书页轻轻翻动,和窗外风声交织,竟生出几分静美。城市的秋声,不如乡村那般热烈,却在细碎中提醒我们:生活虽繁忙,但耳朵若肯静下来,总能听见季节的心跳。
节令里的秋声,更具人文意味。重阳登高,山径上脚步声与远山回声相互呼应,让人想到人生的高度与孤独;菊花盛开,茶室里斟茶的清响,仿佛在告诉我们:只有经过冷冽,才会有真正的清香;秋蟹上桌,敲壳的脆响,带来丰收的满足与团聚的欢喜。节俗之声,不仅是生活的背景音,更是时光的注脚,让我们在一年一度的声音里,体会四季与人心的同频。
历代诗人,也常借秋声寄托情怀。元稹写“寒露滴梧桐,长夜寄秋声”,在滴落声里听见漫长的思念;杜甫叹“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在叶落声与江涛声中感悟壮阔的生命;白居易说“风清新叶影,露冷早虫声”,把秋夜写得既冷冽又清新。诗人们赋予秋声悲凉与豪放、孤寂与豁达,让人明白:同一阵风声,不同心境下,就有不同的回响。
科学也解释了秋声的奥秘。昼夜温差加大,空气稀薄,风声更为清脆;叶片水分减少,变得干脆,风过时便沙沙作响;候鸟迁徙时,雁阵的鸣叫是沟通与合作的信号。原本只是物理现象,却因为与人心共鸣,而化为文化意象。哲思便在此生成——声音本无意义,意义是人赋予的。秋声提醒我们:世界的回响,往往在于我们怎样去聆听。
秋声过户牖,是自然的低语,也是人生的比喻。它让人想到,日子就像一片叶子,从青翠到枯黄,终将归于尘土;也让人想到,努力就像一片稻谷,终有沙沙作响的收获。它在提醒我们:不要惧怕季节的冷冽,因为在冷冽里才能听见清澈;不要慌张岁月的流逝,因为在流逝里才懂得珍惜。
当雁声渐远,风声入耳,稻谷归仓,叶落萧萧,我们所听见的不只是秋天的声音,更是岁月的回响。秋声穿过户牖,把大自然的律动与人心的哲思,轻轻交付给我们。
(江大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