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柱山:大寒除夕手相携 守得春暖燕归来
来源: 责任编辑:杨静 分享到 2023-01-19 08:56:04

      寒冷飞雪的冬季,悠闲惬意的假日,您最想做的事儿是什么?是静静地徜徉在公园里放飞思想?还是约上三五好友去打一场雪仗?天柱山有一座高山滑雪场,每年冬季来临,都吸引着众多爱好者,今年更是吸引“阳康”者,怀着欣喜前来感受滑雪乐趣。

      光阴荏苒,又是一年,仿佛一转身功夫,大寒便到了。1月20日,太阳到达黄经300°时,就在除夕之夜的前一日,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大寒将如约而至。四时运转,无穷无尽,首尾相接,大寒则标志着岁月循环的周而复始。

      “大寒大寒,无风也寒。”天柱山古籍说:“大者,乃凛冽之极也。”《授时通考•天时》:“大寒为中者,上形于小寒,故谓之大……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意即大寒是气候达到最冷时刻,天气寒冷到极点。

      阴阳太极原理昭示,事物相互对立依存,一方失去,另一方也将不复存在,反之亦然。科学研究发现,宇宙正负能量之和为零,收支平衡,进出同量。由此推断,大热必有大寒,暴雨隐藏干旱,高山孕育海洋。

      天柱山上,天寒鸟更欢。大寒分为三候:“一候鸡始乳;二候征鸟厉疾;三候水泽腹坚。”是说到大寒节气便可以孵小鸡了;鹰隼之类的征鸟,正处于捕食能力极强状态,盘旋于空中到处觅食,以补充体能,抵御严寒;在农历年最后5天,水域中的冰一直冻到水中央,且最厚最结实。大寒之花信风,一候瑞香、二候兰花、三候山矾。

      从天柱山民谚中可窥见,大寒能昭示年景。“大寒不寒,春分不暖”,若大寒天气不冷,那么寒冷就会向后展延,来年春分则十分寒冷。“大寒见大雪,农人衣食足”,大寒若能多下雪,把蝗虫幼虫冻死,来年农作物就不会遭虫灾,农民可以丰衣足食。“大寒猪屯湿,三月谷芽烂”、“大寒牛眠湿,冷到明年三月三”、“南风送大寒,正月赶狗不出门”。从潜山俗语看,大寒宜冷不宜暖,暖则对农业不利。“大寒日怕南风起,当天最忌下雨时”,大寒天气曾是生产的重要指标。寒冷吹北风,表示来年丰收,反之吹南风暖和,则代表歉收;若下雨,来年天气可能会不太正常,进而影响作物生长。

      从天柱山现实看,寒潮南下绝非好事,但抵御严寒,却是对人的意志的严峻考验。在严寒面前,交通、城建、邮电、石油、海上运输等部门,纷纷启动预案,抗击灾害性天气,在夺取开门红中各显身手。大寒还能够考验人的心境,生活的乐趣在于事先不能洞察,总希望风和日丽,鸟语花香,一路顺畅,可生活毕竟是寒暑交替喜忧参半。因此,我们有足够理由做一个乐观主义者,风雨过后必见彩虹。而悲观者在天寒地冻时总为眼前天气抑郁,阳光灿烂时则为未来风雨担忧。大寒过后是春天这是自然规律,生活中唯一不费心力的是自甘沉沦,人生征程中则应不断开拓进取,永抱坚定信念。

      今年大寒,乡亲们怀着“阳康”的欣慰,天柱山乡村年味更浓。集市上铺满年画、春联、糖果、爆竹,人头攒动,一派喜庆。剃头匠夹着包裹,挨家挨户理发,让每个人变得清爽。卖香烛的师傅挑着担子一颠一晃地走过来,散发着浓浓的檀香味。讲究的农家,挂一种大盘香在屋梁上,一圈一圈,弹簧一样悬下来,几乎要碰到鼻尖。大年三十点起来,可以一直烧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官庄豆腐店里忙得团团转,一户接着一户,磨了豆浆,用大桶提着,来做豆腐。最忙的是写得一手好字的教书先生,孩子们不断地送来红纸,请写春联,满纸尽是吉祥语。

      还记得小时候在老家,大寒时乡亲们忙乎着辞旧迎新,路上行人匆匆。有人把裁缝请到家,给每个人做一身新衣。有人喊了屠夫,在院子里杀猪宰羊。村子上空,整天都飘着炊烟,每户人家都在大锅上架起了蒸笼蒸发耙。一笼发耙蒸好了,就倒在竹匾里晾着。无论谁走过,主人都拿一个塞到他的手里,让他尝一尝。

      老奶奶们说过,大寒时不仅要贮冰,还要藏雪。把雪密封在罐子里,藏在阴凉处。到第二年夏天,化了雪水,腌鸭蛋,或煎茶烧菜。雪水烧菜,蚊蝇不敢叮。大寒时榨的豆油或是菜油,叫“腊油”。春天用它点灯,放在蚕室里,小虫子就不会飞进来骚扰蚕宝宝。

      大寒被雪花点亮,纷纷扬扬书写着一年中,最寒冷朴素的问候。雪是大寒美丽的恋歌,覆盖着冬土的苍凉;雪是大寒温暖的字眼,静候着冬夜的馨香;雪是大寒生动的情节,装扮着春节的银装。黑白之间的大寒啊,是天柱山一幅铺天盖地的写意画,涂抹着冬去春来的希望!

(储北平  汪静群)

声明: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商报、安徽商报合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安徽商报或安徽商报合肥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