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 | 重症室里的战斗
来源:安徽商报 责任编辑:张雪子 分享到 2023-01-19 10:05:34

自2022年12月7日防控政策全面放开后,奥密克戎病毒如同海啸般袭来,感染高峰和危重症高峰接踵而至。如今,一个多月过去了,多地感染高峰已近尾声,而危重症患者救治一直在继续。

2023年1月14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健委医政司司长焦雅辉介绍,根据监测数据显示,现在住院的新冠感染者数量呈连续下降的趋势,但目前在院的重症患者的数量仍然处于高位,重症危重症患者的救治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满负荷工作、24小时不停歇救治、感染后带病奋战在一线……这是各大医院重症监护室医护人员这段日子里的真实工作写照,在他们的坚守和付出下,众多危重症患者化险为夷,转危为安。本报融媒体记者日前探访了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部分重症医学科——AICU(麻醉与围术期医学科重症监护室)、RICU(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重症监护室)和EICU(急诊重症监护室),记录下医护人员救治患者的工作日常。回望这段艰难的时光,每一位医护人员身心都承受着从未有过的挑战,很苦很累,但是,看到患者在逐渐康复,他们觉得这是对自己所付出努力的最好回报,足以抚慰他们疲惫的身心。

AICU病区主任吴云(右)正在救治患者

“我们都是天选打工人”

1月16日早上7:50,吴云已经匆匆赶到了AICU(麻醉与围术期医学科重症监护室),一推开门,各种仪器发出的蜂鸣声瞬间窜进耳朵里,她从满脸疲惫的夜班医护人员身边绕过去,麻利地换好隔离服,开始查房。

在一字排开的病床前,吴云挨个巡查,和同事们交流患者的意识、活动情况,有没有一些不适的主诉,生命体征如何,检查检验结果如何,病人都插着导管,所以引流情况也要特别予以重视,查房结束后,她又坐到电脑前,花费了近半个小时来一一调整医嘱……

元旦过后,重症监护室的收治率开始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大家一直绷得紧紧的弦终于稍微松了松,本以为过年前病人会越来越少,没想到15日这天,AICU又收进来四个病人,有人忍不住嘀咕,“难道小高峰又来了?”

吴云是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AICU病区主任。2022年12月22日,医院医务部建了个群,把各科室负责人拉了进去,进行战前总动员和总布署,也就在那天,院领导指示,为了应对危重症患者感染高峰的到来,把AICU作为一个后备。“我们这个ICU本来只针对手术后的危重患者救治,现在要全力收治新冠危重症患者,我们得做很多准备,包括要从科里抽调人手,储备抢救药品和物资,呼吸机也不够,得赶紧向医院申请调配。”

就在这节骨眼上,科室里的同事们大面积阳了,吴云也阳了,好在症状较轻,只是嗓子有点疼,她调侃道,“我是科室里唯一没发烧的,是‘天选打工人’,实际上,每位医护人员都是边阳边上岗,都是‘天选打工人。’”

AICU主治医师张丽丽正在忙碌

留给吴云他们准备的时间只有短短四天,12月26日,AICU主治医师张丽丽接进来了第一例病人。从那时起至今,AICU已经收治了近30例新冠危重症患者。

第一例患者病得就很重,张丽丽回忆说,“老太太是当晚十点多接进来的,97岁了,有脑梗,入院时血氧饱和度在39到85之间,生命体征不平稳,意识不清,肺部感染非常严重。我们给她实行了紧急抢救,气管插管,对症支持治疗。”

进ICU的患者都是危重级,生命垂危,医护人员和死神抢时间,抢赢一秒,患者挺过来的概率就会增加几分。

但有时候,病人来得实在是太晚了。

吴云参与救治的一位病人,也是高龄,患有类风湿,关节畸形,肾功能很差,因为长期服用激素,全身浮肿,“老人是从皮肤科转来的,来的时候还很清醒,我们用无创呼吸给以支持,没有插管,请了院里治疗小组的专家来会诊,但还是不行,老人病情持续恶化,她的肾功能衰竭得很厉害,后来基本上没有小便了……我们尽了全力,该做的全做了,最后家属接受了现实,把老人接回了家。”

这位老人是当时救治的病人中唯一没插管的,所以意识一直很清醒,能和医护人员互动,能聊天,吴云让她翻翻身,她会笑着说,我自己来。“有时候还很替我们操心,会提醒护士自己的水快要吊完了。”

这位乐观坚强的老人让吴云至今难忘。

“第一炮打响了,特别振奋”

更多的患者被医护人员从死神手里抢了回来。

2022年12月15日,安医大二附院EICU(急诊重症监护室)临时改为新冠重症病房,EICU病区主任李景荣回忆说,“15号当天我们就收治了第一例新冠感染重症患者,放在过渡病房,因为当天大房间里还有非新冠重症患者,我们要把他们移走,防止交叉感染,到了16号,腾出来的11张床位就全部收满了。”

左和平(中)在和患者聊天中鼓励患者

EICU收治的第一例患者,归主治医师左和平管,病人68岁,女性,两肺情况非常差,基本上快白肺了,有大片肺积液渗出,住进来前,在急诊室直接气管插管,上了呼吸机,如果不及时抢救,呼吸功能会衰竭,心跳骤停,人就没了。

救治希望有多大?左和平觉得“希望不大”,但他还是把能使的办法全使上了,“我对她进行了综合治疗,抗病毒感染,抗细菌感染,免疫支持,营养支持,动态监测呼吸功能、肝肾功能、内环境稳定情况,评估感染控制的疗效,比如血气分析,是评估她的呼吸和内环境功能的一个监测,一天要做好多次。”

17日,左和平也感染了,持续高烧,给患者做纤细支气管镜,同事看到他脸上全是冷汗,人在微微颤抖,五六分钟时间,对他都是煎熬。他带病查房,和这位患者家属聊病情,一张嘴,嗓子疼得说不出话,患者的儿子有点动容,说,“左医生,你不要说话了,我们能看到你们在尽全力,我母亲最后不管是什么结果,我们都能接受。”

一星期后,患者自主呼吸功能明显有了改善,左和平适时减少机器对她的帮助,促使她自主呼吸功能加强和改善,这个时候,他已经有了信心,但还是不敢对家属说太多过头话,“我只对他们说,再给我们几天时间,老人家就有希望拔掉管子,脱掉呼吸机,转到普通病房了。”

12月22日,老人终于拔掉了管子,“当时是我亲手给她拔的,我感觉特别开心,特别振奋,第一炮打响了,对后面的更多患者的救治会有积极的影响。”

在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叶静看来,和死神抢时间的关键是“要更快”,在她成功救治的一个病例里,她比死神的速度就快了那么一点点,但已经足够了。

患者是位78岁的老人,有高血压病史和痛风病史,感染第二天在当地入院治疗,但是病情发展得很快,情急之下火速转来了二附院,在来的路上,联系的床位是普通床位,没想到送到时,直接进了抢救室,这时,老人已经意识不清,无法自主呼吸,血氧饱和度降到了70多。

“根据我们的治疗经验,这种情况如果用无创呼吸机或者经鼻高流量氧疗机能维持呼吸,当然好,因为插管的愈后会差些,但是,她当时的情况非常危急,需要尽快上呼吸机。”

叶静感觉到死神在逼近,她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地去抢哪怕多一秒的时间,“我们立即给她气管插管,上了呼吸机,同时用俯卧位帮助她通气,经过治疗,各方面体征开始好转,神智转清,慢慢地可以自主呼吸了。”6天后,叶静给老人拔掉了管子,用手机视频连通了守在外面的家属,镜头里,老人不但能自主呼吸,还能说话了,老人的儿子挂掉视频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做了面锦旗送到了RICU,上面写着“医术精湛 妙手回春”,他对医护人员说,“要不是你们,老母亲可能就不在了。”

最揭不开锅的,是床位

2022年12月7日,“新十条”发布,12月9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明确提出要求,三级医疗机构综合ICU要达到床位总数4%的比例,各个专科ICU要按照综合ICU的标准来进行扩容改造和建设,再按照床位总数4%的比例改造可转换ICU床位,需要的时候,可以在24小时内迅速转换成重症ICU的资源,保证综合ICU和可转换ICU能够达到医院床位总数的8%。

安医大二附院的综合ICU床位是106张,早就达到了总床位4%的比例,短时间内,医院又改造了106张可转换床位,但实际上投入使用的床位数远远不止这两个106,医院医务部副部长高明介绍,“最高峰的时候,除去这212张床位,我们又加了床,增配了人员和设备。”

如何让ICU床位科学高效地运转,是对管理水平的综合考量,“我们把重症患者按病情作出分类,对救治要求比较高的患者,比如需要有创呼吸机和透析仪的,我们把他们放在原来那4%的ICU里,症状相对轻一些,病情相对可控的,或者是在原来那4%的ICU里得到了有效救治的,就安置在可转换ICU里。”

即便倾尽全力,ICU床位仍然每天告急。

查房中的叶静,她面前的RICU床位一直处于超负荷运转中

2022年12月21日,叶静发了条朋友圈,“感觉现在比三年前更难,科室从没像现在这样揭不开锅……但我相信会越来越好的。”

三年前,指的是2020年春节,年三十晚上,叶静正在吃年夜饭,突然接到立即返岗的通知。正月初二,她就上了门诊,她记得那天下着好大的雪,不少医生被派去外地支援抗疫,值班医生人数少了,工作压力就特别大,不过,那个时候感染者大都是轻症,一般就是发烧、咳嗽等,不像这一波,有这么多的重症。

这一次,尽管之前做足了心理准备,但大家还是没想到感染高峰来得这么猛,“我们想着可能是每天逐渐增加的这么一个趋势,哪知道一两天病床就干满了,然后再也下不来,到现在仍然是高位维持。”

最让叶静感觉“揭不开锅”的,是床位。RICU有18张床位,一直在超负荷运转,这边病人刚转去普通病房,那边病人早排着队住了进来,无缝接上。

2022年12月24日,刚刚阳过还没完全恢复的叶静,替正阳着的科室住院总医师代班,一个班24小时,一天内,她收了近四十个病人,呼吸内科带重症监护室在内的四个病区153张病床,一张空床不剩。

要床位的电话却天天打爆,“各个普通病房,包括住院总医师,都打电话找我要床位,太煎熬了。答应吧,我是一张空床也没有,拒绝吧,又让我特别内疚,他们在最关键的时候我却帮不上忙。”

何培景是EICU住院总医师,每天24小时全在病区,一个星期只能休息一天。住院总医师相当于总管,科室各项事务都要负责,包括收病人、参与抢救、设备统筹等,“无创呼吸机不够了要去借,药品没了需要临采,这个病人适不适合收治进来,这些事我都要管。”

EICU共有11张病床,从去年12月15日后,整整一个月,这11张床一直没空过,全都住满。截至目前,该科室收治了超过70例重症病人。

何培景回忆说,12月底的一天,他一口气收了6个重症病人,基本上都是需要上呼吸机支持,或者需要血管活性药物维持血压,还要做各方面的评估,期间他还参与抢救了两位危重病人,他用拇指和食指比划出一厘米左右的距离,“现在想想,只差这么一点,我就要到崩溃的临界点了。”

“扛不住时,哭一下就好了”

达到临界点的人并不只有何培景,几乎所有人都感觉到自己已使尽了洪荒之力,但咬咬牙,竟然又能撑下去,一撑又能撑很久。

护士长陈红正在AICU护理患者

1月6日那天,二附院恢复常规外科手术,陈红所在的AICU护理压力骤增,“我的人力跟不上,而且大家都在阳后恢复中,再加上病人多,有时候细节难到位,家属也有不理解,但我们又要应收尽收,紧急调配人员,处理医嘱,全部精力都要放在上面,否则容易出事故。”

在重症监护室护理病人,是个重体力活,病人大多处于无意识状态,全身都是管子,更换体位,翻身,震动排痰,俯卧位通气,需要三四个人合力才能完成,曾在AICU轮转过的两个男护士许建华和陈玉良,给陈红发信息问要不要他们回来帮忙,陈红连声说要,结果许建华回来帮了十天的忙。

RICU护士长许俊晋回忆说,救治高峰时,有一个年轻护士阳了,正在恢复期,“她烧刚退,就跟我说想来上班,我这里太缺人手了,就让她来了,结果班上到一半,她突然走过来,一把把我抱住,说头疼得不行,话没说完就哭了,当时我特别心疼,我说换一个人来接你的班吧,她立马不哭了,说,没事,可以坚持。”

陈红护士长每天都格外注意护士们的情绪,苦和累是事实,每个人都在咬牙硬扛,有时候,感觉自己快不行了,扛不住了,哭一下就好了,把负面情绪宣泄出来,人就会舒服些。

但更多时候,同事们传递出来的,是坚韧,是力量,让人心里踏实。RICU里最小的护士,是2000年出生的温雨欣儿,她在科室里是最后一批阳的,大家都感染了,她主动扛起了很多事,让许俊晋刮目相看,“以前她是科里最让我不放心的,毕竟年龄小嘛,经验也不丰富,平时都是我们在罩着她,但这次,我发现她在尽职尽责地照顾那些老人,觉得她很了不起。”

“最柔软最无畏的你,用尽了全力”

“危重症患者感染高峰”叠加“医护人员全面感染”,让每一个人都经历了职业生涯中的至难时刻,当咬牙熬过来后,每个人又隐隐约约觉得,收获了些什么。

医务部副部长高明主任医师介绍说,救治高峰来临前,医院组建了三个医护人员梯队进行紧急培训,不同科室的医护人员参与进来,“救治这块,每个ICU都是混编团队,我们快速实现‘去专业化’,抛弃专业专科及亚专科的概念,遵照新的指南和动态培训的救治办法及理念去参与高峰救治,我将此称为:破除专业壁垒,打通专业互联,全院一盘棋,全院一张床,打造一体化的救治系统。事实证明这个组织和救治系统非常精准高效。”

医护人员正在对危重症患者进行监测

对于重症患者的救治,医务部部长叶珺主任还创造性地发明了“专家组院内分区巡回查房会诊”模式,在全院组织成立多个重症救治专家组,动态排班,每天上午由医务部统计汇总全院各病区需要重点关注和会诊的患者名单,下午召集专家分别对院内四座病房楼进行针对性查房及会诊,当晚7:00雷打不动召开全院重症患者救治例会,学习最新的相关救治知识、通报全院重症患者病情、统一救治思想、协调人力及物资保障、专业答疑解惑,真正做到全院重症救治一盘棋。

吴云所在的AICU,以前救治的都是外科手术后的危重患者,这次“变身”,对每个人来说都是特别大的挑战,“比如抗生素的使用、对脑梗病人的治疗、对消化道出血这种属于内科的治疗,我们以前都很少接触,都是边学边治,好在全院实行统一的方案,也有专家来会诊,让我们在这么短的时间里积累了很多经验……对于应对以后可能的感染高峰,我们已经有了足够的信心。”

一场前所未有的恶仗,让每个身经其中的人都经受了洗礼,虽然硝烟还未散去,但那一缕曙光正在到来。1月16日上午,查完房的叶静,疲惫地坐在办公室椅子上“偷了5分钟的懒”,她打开手机,播放了周深的那首《光亮》,她觉得那首歌是为她写的,是为所有正在与病魔搏斗的病人写的,也是为拯救苍生的“大医”们写的,“最渺小最微弱最柔软最无畏的你,用尽了全力,努力地回应,再无边再无尽再无解总有一线生机,光亮你自己。”

她沉迷在歌曲中,思绪忽然又跳脱出来,“整整三年了,我一步都没出过合肥,偶尔去别的城市会诊,也是早上去晚上回……我特别想出去看看,想回趟宣城老家,我连老家长啥样,都快不记得了。”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祁海群/文 王士龙/摄)

声明: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商报、安徽商报合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安徽商报或安徽商报合肥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