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曰】徐德明:田间三十七年
来源:​安徽商报 责任编辑:张晨 分享到 2023-02-19 18:42:46

跟小岗村种粮大户程夕兵蹲在地里交流了一下“淮麦44”的长势,徐德明起身在水渠里抄水洗了洗手。站在凤阳县小岗村改革大道东侧的田地里,他鞋子上全是泥,但就像是回到自己家的客厅。

他常说:“三天不下田,脚底板就痒。”这是属于徐德明的语言风格,简单直接,还自带诙谐。同时,这也是工作需要,从乡镇农技站技术员到县农技推广中心主任,徐德明做了三十七年农业科技推广。“(因为)面前是农户,你讲话如果文绉绉的,人马上跑光了。”

徐德明同志是凤阳县公认的农业科技专家。做农业推广的一般场景是什么样呢?田边就是会场,太阳就是聚光灯。

他去凤阳县九龙街做推广,看到路边有个大姐开着三轮车拉着种子,立刻就过去看,边看边说,说着说着,人群就聚拢过来,越聚越多。

“要明白你在跟谁讲话,跟村镇干部要用村镇干部的语言,跟农户要用农户的语言;其次,还要结合当地情况讲,不能讲理论,要实际,小麦防止杂草,你不能谈后期赤霉病的事。那样就没人听你说。”

小岗村种粮大户程夕兵对徐德明的报告印象深刻:“他讲话接地气,又懂知识,还把我们(农民)的事当成他自己的事,我们都服气。”

2016年4月25日,作为基层农业科技人员代表,徐德明在小岗村麦田里一连回答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20多个农业技术推广普及应用问题。

2014年以来,徐德明累计推广应用超级稻丰产高效配套技术、小麦优质高产示范创建数百万亩次以上,据不完全统计,实现优质稻谷、小麦等增收60万吨以上,实现增收节支20亿元左右。

2月16日,记者在凤阳县跟着徐德明下乡,访问了徐德明和他身边的人们,努力为读者拼凑出一个中国基层农业推广者的断面。

断面

1、徐德明微信名叫“老黄牛”,他的同事平时都这么叫他。

2、2月15日,徐德明去凤阳县太山村村委会做农业技术培训。但当天农户很忙,集中不到一起。徐德明想了想,就去找村书记借了村广播。他一个人站在村里大队部,给村民开了一个“农业广播会”。村民在村里大喇叭里听徐德明讲“化学除草”。同行的县农技推广站站长颜明利很吃惊:老徐真有办法,还能这样?

3、徐德明办公室柜子里藏着一套被子和枕头。凤阳县农技推广中心的保安对徐德明深夜办公室的灯光习以为常。小溪河镇农技站站长张传海好几次在周末清晨看到徐德明还在办公室:“办公室烟雾缭绕,一看就是一夜没走,又干了个通宵。”

4、徐德明从1988年开始记工作笔记,那是他参加工作第二年。一天一页纸,日期标注在右上角。翻看他几十年的笔记,基本没有“周六、周日”的概念。

5、徐德明发表过的60多篇业务论文,他对理论联系实际非常推崇。他作为主要完成人完成的项目曾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农业技术推广合作奖。

6、徐德明一直担任刘府镇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的指导专家。凤阳县九天生态园董事长沈庆华最不满意“徐专家”的就是,“果树生病了,他过来连招呼都不打,直接到果园看,车子都要走了才给我打电话,跟我说一二三怎么处理,连饭都不吃一口。”

7、2016年4月25日,徐德明作为基层农业科技人员代表,在小岗村麦田里受到习近平总书记亲切接见,他一连回答了总书记提出的20多个农业技术推广普及应用问题。

8、据统计,凤阳县听过徐德明技术培训讲课的农民和镇村干部等达4.5万人次以上。

9、徐德明抽屉里放着一大堆药。由于长期劳累,他先后患上了高血压、胰腺炎、颈椎增生等职业病,均采取保守治疗。

10、徐德明的前同事李国平说,徐住院时还把手提电脑放在腿上,一手吊针,一手“五指禅”处理业务,医护人员说他“不安分”。

11、徐德明喜欢管“闲事”。县里有条主干公路交叉口经常堵车,他就以人大代表身份提交议案,后来这条路设置了红绿灯。

12、徐德明的爱人常常抱怨他是“卖给公家的人”。因为太忙,他没时间管孩子,儿子没考上大学,“这一件事,到现在我都很遗憾。” 

问答

安徽商报:你是怎么选择走上这条路的?

徐德明:我生在农村,长在农家,学在农校,干在农业。我为什么选择农业?我现在都记得,我十岁左右,生产队午季分红,我们一家七口就分到了一瓷盆“出芽麦”。

这件事给我我烙下很深的烙印,我十岁就跟大人一起干活,那时候我就想:怎么才能多收粮食?

84年高考我选了农校。毕业分配我本来可以改行的。我就想看看生产怎么能干好,最起码让人有饭吃。这一干就是37年。

安徽商报:你乐在其中吗?

徐德明:你要我自己总结,37年以来我都是在做一些很平常的事情。有一点我可以讲:我对农业很有情怀,很有感触。

为什么坚持这么多年?最重要的是得到老百姓认可。一个新品种的推广示范,从最初可能只有二分地到一亩地,再到十亩地,慢慢扩大,老百姓一开始不相信、不理解,到最后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这是让我最开心的。

安徽商报:在农业科技推广上,你有什么经验?

徐德明:我一直有三句话:“做给农民看,教给农民干,引导农民赚。”

每一项农业新技术推广都有一个过程,你(基层业科技人员)自己不动手实验示范,就达不到效果。

我们做农业示范点,就是要让老百姓看见。同样一块地,我为什么种“烟农19”,不种“皖麦19”?就让老百姓看到你产量高,抗病性强,投入低了。他就自动跟你干了。

农户种地要看收入。我常常说:农民是最大的实惠主义者,也是最大的现实主义者。

在上世纪大包干以后,各家从事小农生产,农业彻底解决了粮食温饱问题。

进入新世纪,农业正在解决规模效益问题。像程夕兵那样的大户,一个人流转七八百亩地,搞标准农田,就可以发挥规模效应。

通过流转,解决一部分家庭劳动力不足、无人种地的后顾之忧;而且通过流转,农民有收益,农忙之时他们帮忙干活,一天能搞个七八十块,又有收入。

通过我的努力,也参与到这个历史进程中,帮助农户丰收,我也有获得感。

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我把这句话写在我的工作笔记本上。大道理我不敢讲。但只有把产业发展起来,乡村振兴才有内力和动力。

安徽商报:以后有什么打算?

徐德明:按照法定年龄,我还有三年零十个月退休。好多人都问我,你退休了还干不干了?

我跟他们说,你们放心,我就是农村人,干的农业活。不管退休不退休,我的心都在我的农民兄弟那,我会时常去田里转一转,你们家的地就是我退休后遛弯的地方。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梁巍 文/摄

政经八百工作室出品

声明: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商报、安徽商报合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安徽商报或安徽商报合肥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