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安徽地域文化内涵 提升安徽文化影响力
来源:安徽商报 责任编辑:张晨 分享到 2023-02-20 10:08:49

新年伊始,万象更新。

2023年1月28日新年上班第一天,安徽省持续深化“一改两为”全面提升工作效能的“新春第一会”在合肥召开。

2月9—10日,2022年度安徽考古工作总结交流会在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召开,在对2022年工作总结交流的同时,对2023年的重点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和安排。时光向前、安徽向上,鼓足干劲开好头,努力向前开门红。

2022年,省考古所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考古工作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省委“挖掘安徽地域文化价值内涵,展现安徽历史文化的标志性成果,提升安徽文化的认同感和影响力”的要求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在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文物局)的坚强领导下,科学统筹疫情防控和安全生产,扎实开展考古科研和文物保护工作,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重大课题考古研究、重点工程文物保护、人才队伍素质能力建设等方面全力推进安徽考古事业高质量发展。

2022年安徽考古成果丰硕:

强化党建引领 推进党建业务深度融合 青年党员成业务骨干和先锋力量

推进党建业务深度融合

青年党员成业务骨干和先锋力量

如何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引领党建工作向深向实迈进?如何在党建引领下,让文物考古业务工作得到新的提升?2022年,省考古所做了多方面的努力。

一是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和《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专题学习,结合工作实际交流研讨,从百年党史中汲取奋进力量;二是“七一”期间以“为党旗添彩为党徽增光”为主题,在全所开展“一次理论学习、一次集体政治生日、一起重温入党誓词、一次优秀表彰、一堂专题党课、一次感言分享”活动,增强党员职工责任感使命感;三是紧扣党建暨党风廉政建设开展“双责四查一讲评”和支部书记抓党建述职评议;四是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结合野外工作实际成立淮南武王墩考古工地和安庆工作站临时党支部;五是结合主责主业开展“为民惠企争模范”行动。

认真履职尽责 圆满完成各项重点工作

明中都遗址入选“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2022年,省考古所齐心协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重大课题等考古发掘取得新进展。

凌家滩遗址不仅是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同时期最大的超大型聚落,也是中国史前制玉的第一个高峰,是探索多元一体中华文明起源和形成的关键节点,被同时纳入“中华文明探源研究(五)”和“考古中国——长江下游区域文明模式研究”重大课题,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21-2022年对位于岗地东南端的大型红烧土遗迹片区、墓地西侧和外壕北段进行了主动发掘,出土陶器、石器、玉器等珍贵文物260余件,石器以钺占绝对多数,其中一件为迄今发现的我国新石器时代最大的石钺。此次还基本厘清了大型红烧土遗迹的功能性质和外壕形制。凌家滩遗址也因此入选2022年国内十大考古新闻并入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初评。另外据了解,凌家滩正准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凤阳明中都遗址的发掘成果同样令人振奋。2014年以来,为配合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省考古所联合故宫博物院、山东大学等单位连续对明中都遗址开展考古勘探和发掘。2021年,在前期考古工作的基础上,重点对前朝宫殿区及相关建筑基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取得重要进展,入选“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作为大明王朝的帝都蓝本,明中都与南京、北京明故宫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2015年以来发掘廓清的前朝主殿及附属建筑布局,不仅刷新了对明中都的既有认识,也对北京故宫研究有很大启发。宫殿基址的考古发现,补充完善了中国建筑史元、明两大篇章之间的关键缺环,为进一步理解明早期官式建筑在基础做法、用材与结构等方面的嬗变奠定了基础。其在设计理念、结构布局和工艺做法上无不体现出由宋元向明清过渡的特征。

另外,备受瞩目的淮南武王墩一号墓完成全部封土和大部分填土发掘,完成临时保护大棚、文物标本库房和文物保护实验室建设,实施墓圹(壁)保护加固工程。繁昌窑遗址出土碗、盏、碟、盘、壶等青白瓷器和垫饼等窑具。与山东大学合作开展的固镇垓下遗址发掘也取得重要收获。

完成考古调查76项 调查里程约3074公里

引江济淮等重点工程考古与文物保护扎实开展

2022年12月30日,备受瞩目的引江济淮淠河总干渠渡槽通航。淠河总干渠从引江济淮运河上凌空而过,呈现出河上有河的“水上立交”景象。当日,引江济淮工程试通水通航暨二期工程开工仪式在肥西举行。2万余名工程建设者历经6年奋战,长江与淮河实现历史性“牵手”。

引江济淮工程是我国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之一,也是集供水、航运、生态于一体的民生工程。这项伟大工程的背后,也有着安徽考古人日以继夜、披星戴月的辛勤付出和努力。为做好考古与文物保护,省考古所先期对工程途经路段进行考古调查、抢救性发掘,后期还要对出土文物进行保护,对考古资料进行深入研究。

2022年,《引江济淮二期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文物调查评估报告》通过评审,“安徽省引江济淮工程考古成果”丛书出版完成招标;淮北宿州蚌埠铁路、沪渝蓉高铁安徽段、合肥至周口高速、川气东送二线、霍山及石台抽水蓄能电站、合肥新桥国际机场输油管道工程等考古调查扎实推进;长江流域文物资源专项调查工作全面完成。

2022年省考古所共开展考古调查76项,完成调查里程约3074公里、面积约285平方公里,发现文物点287处;考古勘探66项,完成勘探面积约341万平方米;考古发掘56项,完成发掘面积28148平方米,发现古代墓葬941座,房址、壕沟、窑址等各类遗迹694处,出土陶瓷器、石器、铜器、玉器等各类文物和考古标本4949件/套。

此外,在国家文物局组织开展的石窟寺专项调查中,省考古所古建室和该室的张辉、刘增分别荣获全国石窟寺专项调查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2023年安徽考古工作重点:

鼓足干劲开好头 安徽考古努力向上 备受关注的淮南武王墩大墓即将揭开神秘面纱

安徽考古努力向上

备受关注的淮南武王墩大墓即将揭开神秘面纱

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首要政治任务,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考古工作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激励全所同志以更强烈的历史使命感、责任感和更高昂的工作热情,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为增强安徽文化的认同感和影响力贡献考古力量。

紧紧围绕国家重点课题开展主动性考古发掘

淮南武王墩发掘进入关键阶段

采访中,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了解到,2023年省考古所将继续围绕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重大课题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做好含山凌家滩、郎溪磨盘山、凤阳明中都三大遗址和淮南武王墩墓葬等考古发掘工作。

“凌家滩遗址发掘已经取得重要进展,不仅入选2022年国内十大考古新闻,而且已入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初评。2023年发掘还将继续,希望能取得更大进展。”备受关注的淮南武王墩发掘也已经进入关键阶段,2023年将揭开神秘面纱。它的主人是不是楚幽王的父亲考烈王、能不能出土比肩安徽博物院镇馆之宝楚大鼎的青铜器、会不会有新的楚简面市……请大家拭目以待!

扎实做好建设工程考古与文物保护

助力改善营商环境 服务安徽经济社会发展

配合重点工程和地方基础建设的文物保护一直是文物考古部门的基础工作。近年来,随着我省经济发展的大幅度提升,重点工程和基础建设也越来越多,这无形中也给文物考古部门提出了更高要求。为积极配合重点工程和开发区开展文物保护工作,省考古所科学统筹,责任到人,顶酷暑、冒严寒,加班加点开展勘探和发掘。据了解,2023年,该所将继续积极开展建设工程和开发区考古与文物保护工作,助力改善营商环境,服务安徽经济社会发展。

全力推进考古资料整理和考古成果刊布出版

多项考古报告荣获省社科类奖项

2022年,省考古所开展考古资料整理28项,完成16篇发掘简报和《皖南徽商古道调查与研究报告》《隋唐大运河安徽段文物精品图录》编写,出版《淮北烈山窑址》《宁国灰山土墩墓》等考古报告,编印《安徽省开发区文物资源区域评估(2020-2021)》。开展巢湖柳家二号、凤阳明中都等遗址考古资料整理。完成寿县斗鸡台遗址等一批考古发掘报告、简报编写,发表了一批高质量论文。《铜陵师姑墩夏商周遗址考古发掘与研究》《凤阳明中都石雕刻艺术遗存考古调查报告》分别荣获2019-2020年度省社科一等奖和三等奖。

做好出土文物科技保护

武王墩出土文物保护将成重中之重

2022年,省考古所完成肥西三官庙二里头时期房址套箱的吊装拼合及出土青铜器成分(便携荧光)检测、天长六里墩汉墓出土铁器保护修复方案编制、阜南台家寺遗址出土龟甲保护修复报告及龟甲钻凿工艺研究、安庆罗岭出土元代买地券保护等工作。

2023年,除了要对天长六里墩汉墓出土铁剑开展保护修复外,将重点开展武王墩等考古发掘现场和出土文物的科技保护工作。“淮南武王墩大墓发掘即将进入关键阶段,对于即将出土的文物,我们必须做好保护规划,毕竟在地下沉睡了两千多年,一旦见光会面临很多方面的问题,所以这将是我们今年科技保护的重中之重。”

开展公众考古和宣传

让考古走近中小学生和社会公众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考古与文物保护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构建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文明瑰宝的重要工作。认识历史离不开考古学。”为了增强安徽中小学生的历史认知、增强文化自信,省考古所从2021年开始便和安徽日报报业集团安徽商报等单位合作,开展“安徽考古走进中小学”活动,受到社会的广泛欢迎和赞许。一致认为,这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务实举措,是让中小学生更好了解安徽悠久灿烂文明史的重要契机。据了解,第二届“安徽考古走进中小学”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中,本月20日即将启动。

结合重大课题、重要考古新发现、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等,积极开展公众考古宣传,拓展考古成果展示利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是省考古所落实省委“挖掘安徽地域文化价值内涵,展现安徽历史文化的标志性成果,提升安徽文化的认同感和影响力”要求的重要方式之一。

通讯员 陶樾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王素英 文/摄

声明: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商报、安徽商报合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安徽商报或安徽商报合肥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