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49岁村支书倒在工作岗位 最后一条微信令人泪目
来源:安徽商报 责任编辑:张军 分享到 2023-02-27 15:33:43

孟刚和群众在一起


“同志们要一往无前,顽强拼搏,让明天的土桥更美好!”这是2023年1月6日上午,岳西县白帽镇土桥村党支部书记孟刚在工作群发的第三条微信。谁能想到几个小时后,这个干事风风火火的“拼命三郎”突发疾病倒在了他无比热爱的工作岗位。

生前孟刚多次被岳西县及所在乡镇评为“先进个人”“优秀村干”,他所在村被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和“安徽省第一批美丽乡村重点示范村”,2020年入编《全国乡村振兴优秀案例》。

孟刚在油茶基地查看油茶长势


放弃高薪 勇挑家乡脱贫重担

今年49岁的孟刚,2006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担任村干之前,他一直在沿海务工。2016年,岳西县进入脱贫攻坚关键时期,曾经贫困程度深的土桥村村班子不齐,脱贫压力大,镇党委、村党支部不约而同想到了村在外能人孟刚,当时他在福建泉州一家民营企业当高管。

孟刚的爷爷曾在村里担任村党支部书记30余年,其干事作风和群众感情给年幼时的孟刚留下过深刻的印象,于是他放弃高薪毅然回乡投入脱贫工作。

土桥偏,土桥穷,如何让土桥变“金桥”,带父老乡亲过上好日子,返乡后,孟刚就一直思考这个问题。他想:土桥村山场面积大,一条大河穿村而过,生态环境好,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经济。

孟刚(中)在乡村振兴夜校为群众授课


孟刚带领村“两委”一班人,围绕“山上油茶山下花,新建基地菜当家”的思路,通过“公司+农户”模式,引导村民入股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全村改造油茶低产园2000亩,建设高标准油茶基地1000亩,实现油茶产业年创收100多万元。2021年,流转农民荒废土地,发展桑园基地300亩,新建养蚕大棚5个,每年增加集体收入50万元,带动群众将昔日的荒地变成“金疙瘩”。随着采摘经济的兴起,他又发动村集体在金鸡组及中心村庄周围建成桃园200亩,支持农户自主发展桃园100亩,桃园基地每年为村集体增收15万元,直接带动60户农民务工,户均年增收8000元。

2019年底,土桥村集体经济纯收入已超过11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万元,实现了“美好乡村有产业、基层运转有保障、公益建设有经费、村庄管理有补贴、村民门口有就业”的“五有”目标。

孟刚现场指导人畜饮水工程建设


经济发展起来了,基础设施、乡风文明建设也如火如荼。孟刚从群众最急需的厕所改造、道路通畅、饮水安全、垃圾清理、污水治理等方面入手,推动美丽乡村建设。村部所在地的中心村通过“三清三改三化”工程,绿化村庄道路10公里,安装节能路灯250盏,建农民健身广场4个,建成2500平方米多功能土桥村桃花源文化广场1座,建设停车场4座。如今走进土桥村,篮球场、图书室、娱乐室、健身广场、村史馆等设施一应俱全。2019年,土桥村获得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千村万寨展新颜”展示村、全省第一批美丽乡村重点示范村。

“过去到处一片漆黑,现在有了夜景灯,吃过晚饭,沿河散步成了乡亲的一种休闲方式。”土桥村村委会副主任李新亮说,如今的土桥已实现“走路不湿鞋、做饭不烧柴、吃水不用抬、污水不乱排、垃圾不外摆、晨在河边练、广场灯下舞”的美好生活愿景。

孟刚(右二)在指导群众发展产业


心系工作 倒在了心爱的岗位上

“今年总结大会拟在1月13日召开,在外的同志哪些不能返乡的及时和村里联系。”

“乡亲的田租搞准,特别是养蚕的要单独核算下,为下一步怎么搞好养蚕业提供决策依据。”

“2022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我相信明天的土桥,力量源于团结!同志们要一往无前,顽强拼搏,让明天的土桥更美好!”

这是1月6日上午,孟刚在土桥村微信工作群发的最后三条消息。而他的工作日志上,也记录着农历腊月二十二(1月13日)年终总结大会的安排。

“谁能想到上午11时许,孟书记突然双手捂着胸部说难受,大家劝他休息下,到医院做个检查。他说没关系,可能是前两天搬机器的时候,肌肉有点拉伤了。吃过午饭后,13时许他的病情加重,身边人立即将他送往附近的镇医院,抢救无果,在紧急转往县医院的高速路上,14时许孟书记停止了呼吸。”李新亮眼含热泪讲述着孟刚生命的最后3小时。

在整理孟刚遗物时,大家翻出了近三年他的25本工作日志,摞在一起足有两尺多高。日志字迹工整、分门别类,党员信息、群众的困难、村级经济发展等他都记录在本子上、掌握在心中。对未来工作的安排,一行行、一件件,细致有序。大家才知道他平日里是多么拼、多么辛苦。

孟刚(左一)在土桥村史馆为调研人员讲解


 2022年12月27日的日志里有一封还未写完和寄出的邀请函,上面没有注明邀请人,但从字里行间看得出孟刚想邀请土桥村在外工作和创业的能人,春节回家之际到村部召开座谈会,为土桥村的发展建言献策。信还没来得及写完和寄出,他就离我们而去。

 2022年12月30日的日志里,孟刚罗列着“土桥村2021年换届后至2022年底为民办实事19条内容”。

在一篇没有标明日期的日志里,孟刚记录着土桥村2023年乡村振兴座谈会初步安排,记录了时间、地点、主持人、参加人员、特邀嘉宾、会议议程等工作安排。

 在讲述这些日志时,与孟刚共事7年的土桥村支委余素情声音哽咽、泪光闪闪。

“在村里各项工作中,孟书记处处以身作则,时时以村为家。村里大事小事,他也亲力亲为。”余素情含着泪说,到村任职后,他总是第一个上班,风雨无阻,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烧开水,打扫服务大厅的卫生。“群众一早到村来办事,要让他们有口热水喝。你们女同志在家里要照顾老人和孩子,来不了那么早。”多年来,孟刚就这样关心村干部和群众的冷暖。

“在村里工作的这几年,他几乎没有休息日,就想为家乡多做点事,每天一大早起床或者傍晚去村里的产业基地转一圈,看看作物生产情况。他从来没向我抱怨过工作累,也从未后悔过回乡。”孟刚的妻子余新荣在回忆丈夫时一度泣不成声。

孟刚(左四)与群众在一起


扑下身子  他把群众当亲人

得知孟刚离世的噩耗,很多在外务工的村民纷纷返乡吊唁。

“往年一般都在过年前两三天才到家,这十几年来,我第一次回家这么早,只为送尊敬的孟书记最后一程。”孟庆耀说。太平组的孟庆耀一直在福建泉州打工,听说孟刚走了,非常伤心,和几个老乡一起在孟书记去世的第二天傍晚赶回了家。他说:“孟书记的死是土桥村人民的一大损失,回来这几天一直睡不着觉,只要一闭上眼,脑海里总出现他的身影。”

“听到孟书记去世的消息,我的心一直在发抖。几年前,我丈夫去世时,孟书记来到我家安慰我们母女,鼓励我们坚强活下去,并组织村里为我们捐款。我们一家人都感念他的好,这么好的人怎么这么早就离开了……”村民姜美玉1月6日晚上就带着女儿从岳西县城回到土桥村,想看看孟刚最后一眼。

“群众的事,无论大事小事都是要事,都要重视,都要尽心尽力办好。”回乡后,孟刚始终把群众当亲人,把村里的事当自己的事。

夏季,土桥村常遭受山洪、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侵袭。每年汛期,村里22户切坡建房户的安全是孟刚最大的牵挂。据余素情回忆,2020年6月17日,县防汛指挥部发出“有一轮大暴雨”的信息,光明组80岁的五保户陈敬禅患有严重听力障碍,无论如何不愿搬离。雨一直下,孟刚意识到危险,立即带防汛人员冒雨上门,强行将老人转移。凌晨两点,一声巨响,老人屋后山体滑坡,一块巨石将墙推倒,将老人家中卧室的床断成两截。“要不是孟书记强迫我搬到前屋住,我这条老命就没了。”老人对孟刚不停地感谢。

孟刚(左三)和群众座谈交流


孟刚甘当孤寡老人的“代理儿子”,严寒酷热、逢年过节,他都要亲自上门嘘寒问暖。青云组徐声雪老人无依无靠,2019年6月,老人胃病发作,每日在村卫生室挂水,但仍不见好转。孟刚将其送去县医院检查,在缴纳1500元的住院押金后,又塞给他300元生活费。回家第三天,徐声雪打来电话说得了胃癌,医院要求准备几万块钱手术费。孟刚立即牵头为其发动水滴筹,并每隔一两天就去医院探望一次,鼓励他战胜病魔。没想到,住院第9天的傍晚,医院发出病危通知。孟刚赶到医院,几个小时后徐声雪就去世了。孟刚亲自把他的遗体送回家中,忙里忙外料理后事,当徐声雪的“孝子”。

孟刚(右一)在养蚕大棚


五一组徐正华老人所住危房亟需改造,口袋里只有2万元。孟刚将之当成自家事,逐户与同组居民协商落实宅基地,然后又帮助买材料、建房、修入户水泥路,垫钱出力,事必躬亲,让老人感动落泪。

孟刚把群众放在心间,扑下身子为群众服务,村民都打心眼里喜欢他、敬重他,把他当恩人。

“孟书记虽离开了我们,他坚守初心使命,无愧于党的事业,无愧于土桥村人民。”李新亮说,“孟书记的精神,将激励我们继续建设好美丽的土桥村。”

(徐进群 余婷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乔剑)

声明: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商报、安徽商报合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安徽商报或安徽商报合肥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