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3日下午,由安徽商报联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合肥市教育局共同举办的第二届“安徽考古走进合肥中小学”大型公益活动首站走进合肥市望湖小学。“安徽水下考古第一人”、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三室主任张辉走进课堂,带孩子们一起探寻水下考古的精彩世界。水下考古人的十八般武艺、水下考古面临的风险、神秘又充满魅力的水下遗迹……一个多小时的分享精彩纷呈,孩子们问题不断,课堂气氛火爆。
水下藏着沉睡的历史
“水下考古——揭开水下宝藏谜底的钥匙……水下原来也能考古啊!”2月23日下午,刚走进礼堂,大屏幕上的标题就吸引了孩子们目光。懂考古会潜水的张辉队长走上讲台,孩子们眼睛里的好奇更多了。
“同学们,大家了解什么是考古吗?知道水下考古吗?”现场同学们踊跃举手。“我知道,考古就是发掘文物”,“水下考古就是在水下挖文物吗”……张辉娓娓道来:“考古实际上是通过对发掘出来文物和遗迹现象进行分析判断,了解和还原过去的历史,探索人类社会的发展演变规律,属于人文科学的领域。”
至于水下考古,张辉从“南海一号”的故事讲起。“1987年8月,交通部广州救捞局与英国海洋探测公司合作在广东省上下川岛附近的海域寻找东印度公司莱茵堡号沉船时,打捞出了二百多件宋元时代的瓷器和银锭、铜钱等物品。后来考古人员还意外发现了深埋在23~27 米之下的另一条古代沉船。后来,它被命名为‘南海Ⅰ号’。”张辉告诉同学们,从目前来看, “南海Ⅰ号”是我国水下考古迄今发现的保存最完好沉船,出土文物也非常丰富。2米多长的金链子、白瓷葫芦瓶、划花青瓷碗……大屏幕上出现的精美文物让不少孩子惊叹。
“‘南海Ⅰ号’的发掘和展览,可以体现人类悠久灿烂的海上文明,对研究‘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史、造船史、陶瓷史都有着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通过“南海一号”、“华光礁Ⅰ号”、“碗礁I号”“丹东一号(致远舰)”等一个个水下遗迹的发掘故事,张辉带同学们走进水下考古的神秘世界。
水下考古要掌握“十八般武艺”
潜水员中最会考古的,考古人中潜水最好的……水下藏着沉睡的历史,那发掘这些历史的人要具备哪些本领?张辉告诉孩子们,水下考古学是考古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又是一门边缘学科,需要很多相关学科的技术支持,如海洋勘探技术、潜水工程技术等等,因此水下考古人常常需要掌握“十八般武艺”。中国的水下考古起步于上世纪八十年代,迄今为止,我国已先后开展了九期水下考古专业人员培训,合计培训145人。水下考古人主要从大学考古专业毕业的工作人员中选择,除身体条件外,还要求有较高的考古与历史专业素养。因此,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水下考古队员,不好好学习可不行。
呼吸器一级调节器、呼吸器二级调节器、浮力调节器气囊、气瓶、配重带……水下考古要携带各种各样的潜水装备,更要面临各种不可预知的危险。张辉告诉孩子们,蛇、鱼、鳗、水母、植物等生物,船体、螺旋桨、渔网、坠物等非生物,都会给考古人员带来危险。“水下作业时,身体每下潜10米,大致相当于增加一个大气压的压力。”因此,坍塌、迷失方向、晕船、氮醉、减压病、氧中毒等,也是水下考古人员每一次下潜都可能面临的危险。
精彩故事让孩子们意犹未尽
水下考古不仅仅是“海底捞”,安徽江河湖泊水面之下也藏着丰富的历史。“陷巢湖,涨庐州的传说,同学们听说过吗?”张辉告诉孩子们,安徽省地处华东腹地,襟江带淮,地跨南北,积淀了丰富而深厚的水下文化遗存,安徽水下考古近年来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广阳城、广阳大桥、巢湖水下古城……大屏幕上,安徽水下考古遗迹和安徽水下考古人的工作场景让孩子们惊奇不已。
一个多小时的讲座中,神秘的水下世界、生动的考古发掘故事深深吸引了合肥望湖小学的同学们。在随后的互动环节,“小问号”们纷纷举手提问、答题,课堂气氛被推向高潮。提问和正确回答问题的同学们还获得了考古盲盒、定制笔记本、水下考古照片等小礼物。
“今天听了这么多有意思的内容,我对水下考古更感兴趣了,希望将来我能够成为考古的一员”,望湖小学五年级11班的杨辰兮说。她平时对考古文物有关注,在图书馆里会找一些文化遗产类书籍阅读,和家人外出旅游期间,也要去当地的博物馆看看。“世界很奇妙,我想多看看,增长见识,成为一个知识储备丰富的人”。
“今天终于知道了水下考古是什么样的了”,望湖小学五年级学生韩昱泽说。他对考古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我还记得2019年和爸爸妈妈在北京博物馆看到好多唐朝和宋朝的瓷器,上面的花纹都很精美”。他说,从这些文物中能够看出几千年来中国历史文化的丰富和强大,这也是作为中国人的自信和骄傲。
课堂气氛热烈,同学们从中受益,合肥市望湖小学(西区)执行校长姜军非常高兴。“感谢第二届安徽考古走进中小学第一站能来到望湖小学。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活动带孩子们走近考古,通过考古发现更深入地了解祖国悠久历史,激发孩子们对祖国历史文化的兴趣,也帮助他们坚定文化自信。”
全程聆听讲座的合肥市包河区望湖街道团工委副书记周莉认为,第二届安徽考古走进望湖小学深受学生们的喜欢。“考古专家从青少年感兴趣的角度切入,通过精彩的水下考古故事分享,带同学们了解考古,认识水下考古,教育引导青少年进一步认识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认识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高高举起的小手,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孩子们对考古的极大兴趣让主讲老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三室主任张辉深感欣慰。张辉表示,希望通过考古进校园活动,能在孩子们心底埋下一颗种子,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历史文化知识。“也希望未来他们中间,能走出更多的考古专家、考古大家,将安徽考古事业进一步发扬光大。”
通讯员 周莉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刘媛媛 郜征/文 武鹏 任逸玮/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