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合肥市积极依托自身产业和创新优势,抢抓产业发展新机遇,以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空天信息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正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为合肥市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
科大讯飞
AI创新赋能 引领社会数字化变革
虚拟主播、AI学习机器人、智能办公本……2月17日,记者走进科大讯飞展厅,感受浓浓的科技“味”。
“过去一年,我们主要在新一代语音合成系统、多模态语音识别、图文识别、机器推理、运动智能这5个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科大讯飞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作为技术创新型企业,科大讯飞坚持源头核心技术创新,多次在语音识别、语音合成、机器翻译、图文识别、图像理解、阅读理解、机器推理等各项国际评测中取得佳绩;作为人工智能“国家队”,科大讯飞承建了首批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语音及语言信息处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认知智能国家重点实验室。
“去年我们引进了170个项目,总投资680亿元。”市科技局人工智能产业链专班负责人杨文娟表示,“今年我们还将马不停蹄地奔赴全国各地知名高校‘招兵买马’促进成果转化,把合肥人工智能产业‘赛道’做细做深。”
据了解,近年来合肥依托“一区”“一谷”“一基地”,聚焦成果转化、科技招商、平台建设、产业服务四大工作主线,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产业链集聚上下游企业突破2000家,营收规模达2000亿元,合肥市初步构建了从底层硬件、数据计算、基础应用技术到智能终端及行业应用的全产业生态体系。
科大国创
让高水平数字经济 成为高质量经济数字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合肥拥有强大的数字经济产业集群,有着极为广阔的数字经济发展前景。
《2022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研究报告》发布的“2022数字经济城市发展百强榜”中,合肥稳居数字经济新一线,比2021年再进2位,位列第12位。《合肥市数字经济产业发展白皮书(2022)》显示,2022年,合肥加快数字中国领先城市建设,大力发展以数据为关键要素、以创新为主要引领、以融合为重要特征的数字经济,加快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全力打造具有国内比较优势的数字经济高地。
近年来,合肥在全国率先开展市级大数据企业认定,市级大数据企业库达1655家,培育75%的安徽省大数据企业,获批全省唯一的安徽合肥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
作为合肥数据智能高科技龙头企业,科大国创积极发挥“软件定义”优势和国际领先的高可信软件核心技术强势赋能,打造智能汽车整车电子控制系统、智能电池等软硬件一体化的智能产品,提供以云平台为基础的IT整体解决方案与服务。
“这是我们企业研发的智慧城市项目中的智能灯杆设备,不仅能自动感应亮灯,还在照明基础上,集通讯、监控于一体。”在科大国创展示厅内,科大国创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了他们的产品。
中科星图
拥抱星辰大海 合肥空天信息产业加速奔跑
2月17日,在位于安徽合肥的中科星图数字地球合肥有限公司(星图地球)内,工作人员为记者展示了“星图地球今日影像(GEOVIS Earth DataDaily)”在线数字地球产品,据悉,该产品综合汇聚多源遥感卫星的数据采集能力和高自动化的数据处理能力,已应用于智慧政务、农业林业、灾害应急、城市治理等多个行业领域。
“卫星遥感数据服务离不开产业链上下游的支持和配合。合肥市大力发展空间信息产业,不断地引进我们产业链的上下游企业,这让我们也能不断地在优质的环境中发展。”中科星图高级副总裁、星图地球高级副总裁唐德可表示,“预计2028年,在线数字地球产品将实现2个亿左右的注册用户规模,并且形成一个年产值在30个亿以上的数字地球产业,届时将在合肥建立3000人的团队规模,把数字地球总部落在合肥。”
作为国内最早从事数字地球产品研发与产业化的企业,2021年11月,中科星图GEOVIS数字地球全球总部项目落户合肥,助力合肥加速布局空天信息产业新赛道。2022年2月,中科星图四家子公司——星图地球、星图智慧、星图测控、北斗伏羲入驻高新区,更是为合肥加快空天信息产业发展按下“快进键”。
数据显示,全市新签约空天信息类项目共29个,协议投资额近200亿元,已汇聚空天信息产业关联企业、创新平台近70家。航天宏图、银河航天、恩斯迈、零重力、北航天宇等一批龙头企业相继落地、运营。中科星图智慧遥感、卫星测控、数字地球、北斗伏羲等相关主体在肥“连落四子”。合肥市初步形成了航天产品设计、制造、集成、测试、试验及信息服务的全线能力。
在创新平台建设方面,以量子国家实验室、北斗导航技术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国家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安徽数据与应用中心等创新平台为基础,全国首个深空探测实验室等一批国家级平台落户,将成为合肥承接国家重要科技任务的重要依托、吸引高端人才和前沿技术集聚的重要载体。此外,聚焦打造空天信息核心园区,在中安创谷挂牌“合肥市空天信息产业园”;规划布局卫星总装测试场地,将空天信息产业纳入“未来科学城”空间规划,加速制造项目招引与科技成果转化,品牌效应正在加速形成。
根据《合肥市“十四五”空天信息产业发展规划》,合肥将力争“十四五”末,形成100亿元左右规模的卫星制造产业,300亿元左右规模的卫星应用终端和运营服务产业,500亿元左右规模的“通导遥”数据综合应用及配套产业,培育千亿级“空天系”产业生态。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刘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