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9时,在安徽省自然资源厅7楼调度会议室内,围绕引江济淮一期实际用地增减调整等3个事项,省自然资源厅、发改委、经信厅、水利厅、林业局以及项目方,在安徽省2023年度土地要素保障协调推进机制第一次会商会议上进行研究,全省16个市分会场视频同步,对项目推进遇到的问题进行现场解答和协调。“周六会商”已成为安徽优化营商环境、推动重大项目实施的新保障机制。
“引江济淮工程现在遇到的问题是调整用地增减”,4日上午,省引江济淮公司相关负责人在现场介绍,截至2022年底,该工程累计完成投资820.2亿元,占总投资875.37亿元的93.7%。工程于2016年12月29日经自然资源部批复先行用地后开工建设,2022年底已实现试通水通航,计划今年9月工程完工。在省自然资源厅的支持下,自2020年1月至2020年8月,工程涉及的6市25县(市、区)共计89999亩用地。因地灾、文物保护等不可抗力以及工程建设条件变化等因素,导致工程实际用地范围与批准用地范围出现一定偏差,产生5378.56亩调增用地和6436.82亩调减用地,涉及铜陵、安庆、合肥、淮南、阜阳、亳州等6市21县(市、区),需要省级会商。会上,省自然资源厅、发改委等部门以及合肥市、淮南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分别回应和解答了引江济淮调整用地的相关政策和事项办理进度。随后,会商会对马鞍山市博望区薛津建筑石料建设工程项目、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成片开发方案公益性配比事项进行研究和协商,明确项目报件、审批等流程进度把控,并为事项提出方答疑解惑。
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黄发儒介绍,2021年初,为破解土地要素和政策精准对接难题,保障重大项目及时落地建设,形成有效投资,全省土地要素保障专题会议明确建立土地要素会商机制,着力用最快的速度让最好的项目获得最优的土地要素保障,促进全省经济稳定增长。省自然资源厅会同省发改委积极谋划土地要素会商制度设计、组织形式和操作路径,于2021年4月印发了《关于建立土地要素保障会商协调推进机制的通知》《关于加强产业项目用地保障的通知》,建立土地要素保障会商协调推进机制。
机制明确,按照“项目跟着国土空间规划走、土地要素跟着项目走”的要求,坚持问题导向,对纳入年度国家及省重大项目清单的能源、交通、水利、军事设施、产业项目,省委、省政府批转的需省级协调的“双招双引”重大项目,以及其它在用地方面存在突出问题的项目,在推进中遇到的规划选址、用地计划、土地征收、耕地占补平衡,以及林地使用审核、穿越生态保护红线论证、环境容量等堵点、难点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会商协调,确保取得实效。
2022年5月,为深化土地要素保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省自然资源厅、省发展改革委又联合印发了《关于拓展延伸“星期六”土地要素保障会商机制的通知》,进一步拓展会商范围、延伸会商内容、改进会商方法、提高会商质量、构建立体会商机制。
自省土地要素保障会商机制建立以来,省级已召开21次会商会对179个重大项目进行了集中会商,市县级召开300余次会商会对1000余个项目进行会商研究。2022年,全省批准各类建设用地46.97万亩、同比增长9.92%,新桥机场、淮干正峡段、淮宿蚌城际铁路等38个重大基础设施项目、7.93万亩用地获得国务院批复,完成引江济淮二期、扬州至马鞍山铁路(安徽段)、宣城至泾县高速公路等52个重点项目用地预审、涉及用地13.7万亩,有力保障了214个基金项目按时开工,推进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为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提供了有力有效的自然资源要素支撑和保障。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郜征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