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从安徽省委宣传部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2023年,我省将坚持以“两强一增”为牵引,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粮食产量保持在820亿斤以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农机化率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农民收入增长8%左右。
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卢仕仁在发布会上介绍,抓好粮食生产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我省是粮食大省,多年来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今年,我省将新建高标准农田200万亩,亩均财政投入提高到2500元以上,改造提升210万亩,累计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达6200万亩以上。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统筹开展“小田变大田”改造和农田水利“最后一米”建设,新增“小田变大田”改造513万亩,除险加固小型水库205座,新建和改造机井1.5万眼、塘坝4.9万座,加快完善从水源到田间、田间到沟渠的灌排体系,基本实现旱能灌、涝能排。
聚焦“科技装备”,着力强化农业发展支撑,今年,我省将巩固提升科技特派员“一对一”服务行政村实效,建设“科技特派员+”示范点30个以上,新建省级科技特派员团50个,长期稳定帮扶点力争突破1500个。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新收集一批农业种质资源,再建成10个左右省级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场(区、圃、库)。继续实施小麦、水稻等农作物及畜禽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加快选育一批高产稳产、高抗广适、专用特用的新品种,助推科技强农向全链条延伸。扎实推进农机补短板,完成大型智能农机装备、丘陵山区适用小型机械和园艺机械等农机装备研发任务50项;新增水稻育插秧中心120个、粮食烘干中心180个、综合农事服务中心130个,大型复式智能高效机械占比由18%提高到22%;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由83%提高到84%,助推机械强农向全过程覆盖。
大力发展乡村产业,安徽省委、省政府将绿色食品产业纳入全省十大新兴产业,予以重点支持。今年,我省将深入推进“双招双引”,用市场的逻辑、资本的力量助力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力争全年十大千亿级绿色食品产业全产业链产值达到1.2万亿元、增长10%。深入实施“158”行动计划,推动安徽长三角绿色农产品服务中心挂牌运营;新建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100个。新认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800个。发展壮大农产品加工业,新增产值超10亿元龙头企业10家、产值超50亿元加工园区3家,创建30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大力发展徽州臭鳜鱼、淮南牛肉汤、符离集烧鸡等预制菜产业,力争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实施乡村休闲旅游精品工程,培育10个左右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建设2-3个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2023年全省乡村休闲旅游营业收入达到1000亿元。
今年,我省将深入实施秸秆和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提升五年行动计划,农作物秸秆、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分别比上年再提高1个百分点,达到93%、83%;农膜、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率分别由82%、75%提高到83%、80%。聚焦“农民增收”,今年安徽还将持续释放农村改革红利,继续深化“大托管”服务改革,争取“大托管”服务面积达1000万亩以上,将“大托管”打造成安徽深化农村改革的样板工程;因地制宜探索“小田变大田”多种实现形式,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比例再提高3个百分点左右、达到60%,农民人均财产性收入再增加30元以上。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刘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