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9日,记者从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今年我省将坚持以“两强一增”为牵引,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粮食产量保持在820亿斤以上,农民收入增长8%左右,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
聚焦“头等大事” 全力夯实粮食生产根基
安徽省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重要工程来抓。“两强一增”行动部署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小田变大田改造、农田水利“最后一米”建设等任务。
今年,安徽省将新建高标准农田200万亩,亩均财政投入提高到2500元以上,改造提升210万亩,累计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达6200万亩以上。
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统筹开展“小田变大田”改造和农田水利“最后一米”建设,新增“小田变大田”改造513万亩,除险加固小型水库205座,新建和改造机井1.5万眼、塘坝4.9万座,加快完善从水源到田间、田间到沟渠的灌排体系,基本实现旱能灌、涝能排。
聚焦“科技装备” 着力强化农业发展支撑
围绕提升农业科技装备水平,“两强一增”行动部署了深化“科技特派员+”、种业强省建设、农机研制补短板、全程机械化推进等重点任务。
今年,安徽省将巩固提升科技特派员“一对一”服务行政村实效,建设“科技特派员+”示范点30个以上,新建省级科技特派员团50个,长期稳定帮扶点力争突破1500个。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新收集一批农业种质资源,再建成10个左右省级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场(区、圃、库)。
在小麦、水稻等农作物及畜禽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方面安徽省将加快选育一批高产稳产、高抗广适、专用特用的新品种,助推科技强农向全链条延伸。新增水稻育插秧中心120个、粮食烘干中心180个、综合农事服务中心130个,大型复式智能高效机械占比由18%提高到22%;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由83%提高到84%,助推机械强农向全过程覆盖。
聚焦“农民增收”持续释放农村改革红利
检验农村工作实效的一个重要尺度,就是看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没有。“两强一增”行动围绕农民增收四大块分别作了部署,在稳定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的同时,通过用好改革这一法宝,着力提高财产性收入,将农民手中的“沉睡资源”变成口袋里的“真金白银”。
今年安徽省将继续深化“大托管”服务改革,争取“大托管”服务面积达1000万亩以上,将“大托管”打造成安徽深化农村改革的样板工程;因地制宜探索“小田变大田”多种实现形式,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比例再提高3个百分点左右、达到60%,农民人均财产性收入再增加30元以上。
此外,提高农村“三变”改革质量,开展“三变”改革的村占比由78%提高到83%;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的集体经济强村占比由15%提高到18%,开展分红的村占比由16%提高到21%。坚持把脱贫群众增收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根本举措,多方拓宽增收渠道,确保脱贫群众收入继续实现较快增长。
聚焦“重中之重” 大力发展乡村产业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两强一增”行动就种养业提质增效、农业全产业链建设等作了重点部署。
今年,安徽省将深入推进“双招双引”,用市场的逻辑、资本的力量助力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力争全年十大千亿级绿色食品产业全产业链产值达到1.2万亿元、增长10%。新建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100个。实施乡村休闲旅游精品工程,培育10个左右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建设2-3个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2023年全省乡村休闲旅游营业收入达到1000亿元。
(合肥通客户端-合报全媒体记者 周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