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亚物业科技集团 以校园物业为特色 深耕公众物业领域 让发展更有质量
来源:安徽商报 责任编辑:伍献娟 分享到 2023-04-13 09:00:03

20载根植庐州,20载矢志不渝。安徽新亚物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自成立至今,时刻秉承“把每件简单的事情做成不简单”的服务理念,一步一个脚印地坚持以校园物业服务为特色,深耕机场、车站、科研院所、智造园区、医院、工业园等公众物业领域,从弱到小、从小到专、从专到强,让公众物业发展与校园物业发展同频共振、让服务创造美好、让奋斗凝聚力量、让发展活力澎湃。

20载精耕不辍,20载春华秋实。在全体新亚人艰苦奋斗和不懈追求下,新亚物业早从20年前的一无项目、二无技能、三无上游支撑企业的“三无”企业,筚路蓝缕,玉汝于成,如今已发展成为集团公司,并在全国各地成立了32家分公司、拥有物业管理项目300多个并拥有员工3500多人,且先后获得“中国物业服务500强企业(排位59名)”“中国校园物业服务50强企业(排位17名)”“全国物业服务品牌价值100强企业”“全国高校疫情防控先进单位”“全国校园物业/工业园区物业特色企业”“安徽省物业管理示范企业”“安徽省校园物业十强企业(排名第一)”“安徽省放心消费示范单位”“合肥市文明单位”“合肥市物业行业党建工作先进企业”等多项荣誉。

打造校园特色服务  增强发展能力

传承和延伸传统物业服务的精髓,致力于校园物业“服务产品化、产品标准化、标准人性化、过程数据化”的践行。与此同时,在做好日常基础服务的同时,突破传统定义,打造和形成自己的特色服务体系。如在客服服务中,创新开展“满意+惊喜”的个性化、动态化的特色服务;在公寓服务中,注重营造良好的“和文化”;在环境管理中,让“一米阳光”贯穿于服务的全过程;在安全管理中,践行“诚心、热心、耐心、细心、安心”的“五心”服务体系。此外,还根据中小学等物业项目不同的服务特点,“量身定制”出一些接地气的特色服务,不仅让广大师生享受到高品质服务的同时,还让“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于细微服务之中,让自身的校园物业服务的专业服务能力、品牌影响力和特色服务等,激发了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活力。

步入公众物业市场  让发展充满活力

在打响校园物业服务的特色品牌后,新亚物业的核心团队,迅速用全新的奋斗姿态和良好的精神状态转战至公众物业市场,主动出击、顺势而为、应时而动,在公众物业市场,很快地书写出“新画卷”。目前,新亚物业相继承接到了公众物业的项目已突破100个,并相继步入江苏、浙江等公众物业市场,且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实现了企业良性互融发展的合力。

深耕公众物业领域  让发展更有质量

在公众物业市场上聚焦发力的同时,新亚物业深耕公众物业领域,注重在公众物业的增值服务领域发力。就拿机场服务项目来说,其延伸的增值服务空间很广,比如给飞机清洗、机舱内保洁、舱内坐垫清洗和杀菌消毒、舱内地毯和坐垫更换、VIP候机厅的日常保洁、停车场管理、航站楼外墙清洗、大理石晶面处理等,其服务集群非常庞大。这些增值服务,不但降低了管理过程中的经营成本、增加了企业收益、促进了市场的发展和扩张,还形成了服务集群链和持续发展的新力量。

创新公众物业服务体系  提高核心竞争力

立足基础服务,让服务冒热气。在日常的服务中,新亚物业注重强化员工的优质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要求员工做到“诚心、热心、耐心、细心”;在细节服务中,要求员工做到“眼勤、嘴勤、手勤、腿勤”;在服务过程中,倡导“亲情服务”的内涵,让接地气冒热气的服务,成为市场美誉度的保证。

把党建与服务相融合。近年来,新亚物业注重在日常工作中,开展“领学宣讲、民主生活会、交流论坛、文化活动、匠心匠行”等活动,组织和带领全体党员立足岗位、敬业奉献、争做先锋、争创一流,用红色文化,构建和美项目,让服务创造美好,让红色物业筑立标杆。

布局智慧物业,提高服务效率。在有条件的项目上,通过线上物业小程序、数字平台等形式,助推公众物业服务的信息化建设,打造出服务支持系统、管理支持系统等为核心的公众物业一体化信息系统,多方位、全方面实现管理的降本增效,提高了服务效率和业主满意度。

加大机械设备投入,提高专业服务水平。针对一些公众物业的特点,及时配置清扫车、智能机器人、高压水枪、电动垃圾清运车、巡逻车、多功能洗地机等。通过加大机械设备的投入,既提高了日常服务的效率,减轻一线员工的劳动强度,也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整体服务水平,还增强了企业服务品牌的影响力。

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奋斗者。20年来,安徽新亚物业科技集团在前进的道路上披荆斩棘、攻坚克难、知难而上,始终紧跟时代的发展潮流,以校园物业为特色、深耕公众物业领域,实现了融合发展,而快速成长为安徽省物业行业的领军企业。在未来的发展征程上,全体新亚人将坚持自己的发展思路,不忘服务创新,继续砥砺前行,奋力绘就新时代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蓝图。

(吴海玲 实习生 霍城城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许家权)

声明: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商报、安徽商报合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安徽商报或安徽商报合肥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