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家鱼——青草鲢鳙,是市民“菜篮子”里少不了的东西。每年5月份,正是四大家鱼繁殖好时节。眼下,左店镇永丰渔场开始忙着给鱼人工繁殖,打针催情、授精、孵化,培育优质鱼苗。再过几天,大约5亿尾“水花”将从这里“游”到全国各地,引来了安农大的一群大学生现场“围观”取经。
大学生组团围观“鱼妈妈”生娃
“5月9日,实践课第九课,产卵池维护。早上水温19.7℃,中午22℃,水温高于18℃,不会出现畸形苗,高于28℃,生长过快,鱼苗质量差。”这是安农大动物科技学院水产养殖专业大三学生陈婷婷的笔记。
从4月30日至今,她和班级的另外5名同学来到位于长丰县左店镇的永丰渔场实践。渔场负责人王磊成为他们校外实践的“导师”。
如果前期都是打杂,那么5月12日这天,“干货”来了。当天,天气晴好,气温升高,王磊要为种鱼催产。
陈婷婷早早地来到鱼塘边,和当地的工人师傅们一起,把鱼塘里的“鱼爸爸”“鱼妈妈”们运到产卵区。“同学们,我们上次先给种鱼打针,这第一针主要是提高鱼卵的质量。等到下午四点左右,我们再打第二针催产针,大约凌晨余就能排卵。”在产卵池边上,王磊一边操作一边“上课”。
打过催产剂后,这些种鱼将放入到直径10多米、深约1.6米的水泥池里寻找配偶,这也是它们的“洞房”。
从校园到鱼塘 现场打卡长知识
王磊介绍,四大家鱼虽也能自然繁育,但因“发情”、“生子”时间不同,小鱼难免大小不等,而且“子孙”数量不多,不适合规模化养殖。通过打催产素让鱼产卵进行人工繁育,所用的药剂也不会影响鱼的食用安全性。从打针到产卵,一般需要8小时左右,公鱼、母鱼排出精子和卵子后,通过底部管道输送到环道池,即专门的“育婴房”内,进行体外受精,人工繁殖确保了鱼卵的数量和品质,从而保障市民能每天吃到大量的鲜鱼。
从产卵到孵化整个过程不能“掉链子”。“去年因为水质的原因,有几个池子‘全军覆没’,今年,要从水温、水质、流速上严格把控。”王磊告诉记者。前来实习的大学生中有4名男生,他们被两两分组,负责值夜班,应对随时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
大学生李姜涛说,现场实践“大开眼界”,学到了很多书本上没有的干货。“比如说,一开始孵化的时候水流速要小,快要出膜的时候就要加速。”
大概经过一个星期繁育就可以从鱼卵变成水花,进行出售。
“水花”就是指刚出来不久的鱼苗。王磊说,四大家鱼一年繁殖一次,而夏初正是四大家鱼繁殖的季节。如果水温低于四大家鱼繁殖18摄氏度临界点,即使能产出鱼苗来,基本上畸形也比较多,所以只有抓住5月气温水温最佳时机进行人工繁殖,才能为一年水产养殖丰收打好基础。
从4月30日到5月30日,大学生们要在这里度过整整一个月,期间,他们可以“围观”到人工繁殖,打针催情、授精、孵化的整个过程,全方位地长知识。同时,他们在课堂里学习到的知识也将在这里得到应用。
据介绍,今年永丰渔场将人工繁育花鲢、草鱼、白鲢、扁鱼、鳜鱼等鱼苗大概在五亿尾。
联合高校强技术 科学繁殖育良种
王磊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大学毕业后他没有选择去大城市打拼,反而回乡自主创业。
创业初期,王磊投入1.5万元在窑河边建起了鱼苗繁殖基地,但由于缺乏经验、技术,面对一场大雨,王磊血本无归。王磊并没有气馁、放弃,2010年又来到左店镇承包长丰县永丰渔场繁殖班和种鱼塘口,从事四大家鱼人工孵化和繁育。
长丰县永丰渔场建于1972年,早期属于国有渔场,后几次易主,基本闲置。王磊接手后,秉承培育良种、服务社会的企业精神,繁育优良品种、诚实守信的经营理念,一步一个脚印,把长丰县永丰渔场淡水种苗做大做强。
从初到渔场的一无所有,到现在拥有四大家鱼、鳊鱼、鳜鱼等亲本800组左右,亲本培育池32亩,鱼种培育池228亩,大型产卵池2个,孵化环道6个。2012年渔场被认定为合肥市市级水产良种场,2014年被认定为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点。
“技术是核心竞争力。”王磊深谙发展之道。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优质种苗是养殖成功的一半,王磊利用合肥打造“种业之都”这个良好契机,积极引进新品种,向外地学习,用活自己掌握的鱼苗繁殖核心技术,打好种业翻身仗。同时加强与安徽农业大学、安徽科技学院等院校的技术交流与合作,不断开拓创新,加快省级渔场申报和现代化大型综合渔场建设,打造左店地方渔业品牌,做大做强长丰县水产苗种产业,争创合肥地区年孵化量最大种苗场,为共富长丰目标奋勇前行。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郑茹/文 王士龙/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