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为一名左侧颈内动脉颅内段慢性闭塞患者,成功经桡动脉通路运用“零交换”技术完成颅内动脉支架置入术,术后患者恢复良好。该项技术临床应用在安徽省皖北地区尚属首例。
该患者从2月前出现右侧肢体活动不灵,上肢力量弱,言语不清,近期明显加重,检查发现患者左侧颈内动脉颅内段慢性闭塞,远端血管完全不显影,CTP显示颅内严重缺血,导致患者反复脑缺血发作,需要尽早手术治疗。
由于该患者病情严重,手术风险极大,经蚌医一附院神经内科科室讨论后一直同意“零交换”技术进行介入治疗。在各团队的通力配合下,成功完成了手术,用时仅不到1小时。术后患者麻醉苏醒后即刻自由活动,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已于近日康复出院。
据介绍,传统神经介入手术需要从大腿根部股动脉穿刺建立通路,存在以下问题,穿刺点并发症如皮下血肿等、术后需卧床8~24小时造成下肢深静脉血栓、部分患者不适应床上小便需留置导尿、增加患者不适感及尿路感染风险,另外需要暴露患者隐私部位。
桡动脉通路有效避免以上问题,术后患者即刻可自由活动,压迫器解除后,仅留2mm伤口,虽然桡通路增加了医生的操作难度,但是极大地提升了患者的舒适感和依从性。
颅内血管管壁薄,缺少弹力层,分支多。相比较颅外血管更容易出现介入并发症。慢性闭塞是指闭塞时间超过4周,此时管腔机化,导丝和导管难以通过,如同山中挖隧道,很容易出现血管破裂等并发症。此类手术对手术技巧以及医院硬件条件有很高的要求。因此,颅内血管的慢性闭塞开通代表缺血性神经介入的最高水平。
此外,常规的介入手术治疗脑血管闭塞需要在术中进行多次交换,如导丝交换、球囊交换以及支架微导管交换,手术步骤相对较多,延长手术时间,手术风险也相对增加。而此次手术采用最新的“零交换”技术通过桡动脉使用国产最新型输送型球囊扩张导管,球囊扩张后直接通过球囊导管释放支架,免去手术步骤中的导丝交换、球囊交换以及支架微导管交换步骤。减少了患者及医生的曝光时间,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缩短了手术时间。(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常诚 通讯员 蒋玉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