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从省委宣传部7月14日召开的人才兴皖工程专题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近年来,我省持续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目前,全省职称评审共设25个系列1824个专业,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477万人。
今年授予100多家单位职称评审权
人才评价“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问题是用人单位和人才反映较多的问题。在发布会上,省人社厅副厅长程连政介绍,近年来,省人社厅着眼激发人才活力,坚持“破四唯”与“立新标”并举,持续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目前,全省职称评审共设25个系列1824个专业,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477万人。
我省着力构建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实现“干得好能评上”。率先在全国开展快递工程专业职称评审,共评选出快递工程专业人才227人,先后增设技术经纪、科学传播、文房制作等职称专业。
大力推行放权赋能,积极向用人主体授权,实现“谁用人谁评价”。今年来,我省授予122家高校科研院所、8家医院、19家企业和3家商协会职称评审权,进一步释放人才创新创业活力。
遵循人才成长规律,我省拓展引进人才评审通道,实现“要什么评什么”。破除学历、资历、身份和岗位限制,建立引进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职称评审绿色通道。设立产业工程师学院,高校毕业生毕业即获学历、学位、专业技术职称“三证”,首批培养“拿来即用”“用得顺手”工程技术人才213名。
人才评价合理设置论文和科研成果标准
程连政介绍,下一步将按照人才兴皖工程有关部署要求,进一步完善人才分类评价制度,扩大用人单位自主权,持续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在人才评价标准上,将突出品德、能力、业绩导向,分系列修订标准条件,建立体现职业道德、专业能力、技术水平、创新成效等多维度的职称评审标准,“合理设置论文和科研成果标准”,调整不合理学历和资历条件,破除特定奖项和人才称号等限制性条件,健全科学的职称评价机制。
不断涌现的新职业、新业态,如何进行人才评价?我省将动态调整职称专业。按照“一产一策”设立特色职称评审专业,加快增设量子通信、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等数字经济专业,拓展各类数字经济领域技术技能人才职业发展空间。
试点开展“按薪定才”
充分授权赋能,下一步我省授权产业联盟、龙头和链主企业自主开展相关专业职称评审,支持企业结合目标任务、岗位职责、绩效考核等制定评审标准,实现用人主体人才评价与培养、使用、激励有机衔接。
同时,试点开展“按薪定才”,将薪酬待遇、获得投资额度等作为企业人才认定主要依据。
人才评价方式也将不断创新。据介绍,下一步我省将制定特殊人才评价办法,拓展职称评审绿色通道,不拘一格选拔人才,进一步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环境。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刘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