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预警”冲上热搜 预警APP下载须谨慎
来源:安徽商报 责任编辑:陈卫华 分享到 2023-08-09 13:55:33

8月6日,山东平原县发生5.5级地震。8月9日凌晨,四川宜宾市珙县、山东菏泽市牡丹区发生地震。几天来,除了关注抢险救灾,“地震预警”再次冲上热搜。对手机进行设置就可以收到地震预警信息,对应急避险能发挥多大作用?手机应用市场里五花八门的地震预警APP,信息来源靠谱吗?

■记者调查

凌晨时分手机响起警报声

8月6日凌晨2点多,家住省城包河区一小区的苗先生被一阵尖锐的警报声惊醒。“声音很刺耳,不是我设置的手机铃声,一下子就醒了。”

他拿起手机,屏幕上弹出的是黄色的地震预警信息页面,显示地震横波已经到达包河区。“警报声之后就是倒计时,开始很紧张,后来看了一下震中距离598公里,才松了一口气,把警报关掉继续睡觉了。”

苗先生告诉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他是从四川一次地震后关注到了“地震预警”,一开始下载了一个APP,后来发现自己使用的荣耀手机自带预警功能,就打开了。在平原县地震之前,省内外其他地方也发生过地震,倒是从来没有收到过预警信息。

虽然听到警报时很紧张,但苗先生认为,如果附近真的发生了大地震,提前收到预警就能多一些逃生的机会,“我觉得还是很有意义的”。

各种预警APP五花八门

近年来,“地震预警”日益受到关注,国内几次地震发生后,“地震预警”都曾冲上热搜。8月6日山东平原县5.5级地震发生后,“怎样打开手机的地震预警功能”成了热门话题。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使用不同品牌的多部国产手机进行了尝试,确实成功打开了地震预警服务。但在操作中记者发现,这些品牌手机在打开地震预警服务功能的时候,都会跳出“服务声明”或“免责声明”。小米手机在免责声明中表示:“您理解地震预警信息由‘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提供,小米不对其拥有任何控制权”。“小米对其预警信息的准确性、有效性、及时性均不作承诺和保证,亦不保证地震预警服务能够满足您的所有需求。”

除了手机自带的地震预警功能,各大品牌手机应用市场也上架了不少地震预警APP。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在苹果手机应用商店搜索“地震预警”,有多款APP可供下载。其中“地震云播报-地震速报和消息通知”“地震预警-地震监测”等APP都有数万个评分。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在苹果应用商店下载了几款地震预警APP。“地震预警-地震监测”不断跳出各类广告,需要不停关闭。“地震预警-宗承地震速报&地震检测软件”还有付费功能,须付费才能解锁所有功能。

这些APP是否有用?从应用市场的评论来看,使用者感受也各不相同。在苹果应用商店“地震云播报-地震速报和消息通知”APP的评分及评论区,多个用户给出了一星评价。有用户评价称,泸定6.8级地震发生时,没有收到任何播报。但也有用户在三年前给出五星评价,认为这款APP很好。

■权威释疑

与地震波“抢时间”地震预警减灾作用大

所谓地震预警,即是利用有破坏的横波与基本无破坏的纵波的“到时差”以及地震波与电磁波的“速度差”的原理,在地震发生后,对部分区域提供“秒级”的地震预警警报,实现最大程度减轻地震灾害的目标。

安徽地震台副台长(主持工作)刘泽民告诉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与地震波“抢时间”,地震预警在减轻地震灾害、减少地震人员伤亡方面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早在2008年汶川地震后,我国就开始了地震预警的前期研究与试验。

2018年,作为大力提升我国防震减灾能力重要举措,国家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正式获批并开工建设。在今年6月9日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地震局局长闵宜仁曾透露,国家地震烈度速报预警工程建设突出科技创新,自主攻克多网融合、海量用户亚秒级信息发布等技术难题,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地震预警网,实现了分钟级地震速报向秒级地震预警的跨越式发展。

他介绍,国家地震烈度速报预警工程已完成主体建设任务,建成一万五千多个地震预警站,3个国家级中心、31个省级中心、173个地市级信息发布中心,形成了由台站观测、数据处理、信息服务、通讯网络、技术支持保障五大系统构成的中国地震预警系统,并在京津冀、川滇闽等地区开展试点服务,预计今年年底全部竣工验收。2022年9月5日四川泸定6.8级地震发生后6.2秒,成功发布了预警信息,实现了对震中及其周边地区150万人口的秒级预警全覆盖。

“远场大震”安徽年底前可实现预警

安徽地处华北断块区、下扬子断块区和秦岭-大别山断褶带三个一级大地构造单元的接壤地带,是一个地质构造比较复杂的地区。著名的郯庐断裂带斜贯全省,在断裂格局上起着主导作用。“十四五”期间,安徽面临的震情形势依然复杂严峻。但相比川滇等地,安徽不属于地壳运动活跃、地震多发的地区。

作为国家地震烈度速报预警工程的组成部分,安徽子项目2018年起同步建设。安徽地震台副台长(主持工作)刘泽民介绍,安徽子项目的建设内容主要包括预警台站、预警中心、通信网络、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和运维保障中心等,总投资近2300万。通过近五年的努力,目前已基本建设完成,即将进入试运行阶段。今年5月6日安庆发生3级地震,系统根据前期的设计要求和技术指标,产出了相应信息。“系统初步得到了检验,总体效果比较好。”

他介绍,国家地震烈度速报预警工程安徽子项目计划年底前竣工验收,届时将具备对“远场大震”的预警能力。“通俗地说,安徽周边地区如果发生较高震级地震,我们能够及时向公众发出预警。”

另外,我省还将在“十四五”期间开展安徽省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基建)项目,对台站进行“加密”。项目建成后,将实现震后2分钟内地震参数自动速报,10分钟内完成地震烈度速报,重点地区破坏性地震发生后10秒内提供地震预警信息。

多省为预警信息发布“立规矩” 擅自发布可追刑责

地震预警事关重大。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了解到,为了规范地震预警活动,有效发挥地震预警作用,近年来国内多省份先后对地震预警“立规矩”。

2023年2月1日,《安徽省地震预警管理办法》正式施行,明确地震预警工作遵循政府主导、统筹规划、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原则,地震预警信息由全省地震预警系统统一发布。

我省办法明确,纳入地震预警系统的广播、电视、互联网、移动通信等媒体或单位应当在省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的指导和监督下,按照有关规定向公众发布地震预警信息。“擅自向社会发布地震预警信息或者编造、散布地震谣言,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在江西、湖北等多省份地震预警相关管理办法中,也明确了地震预警信息由地震工作主管部门统一发布,并明确了擅自发布预警信息的法律责任。

刘泽民介绍,目前国家地震烈度速报预警工程已在部分地区试运行,一些科研院所、企业也在开展地震预警相关服务。

在各品牌手机应用市场上,地震预警APP五花八门,他也提醒市民,在下载使用时应该谨慎,注意甄别其信息来源是否是权威渠道,保护个人隐私和财产安全。

■预警效果取决于能否有效避险

地震预警时间的长短取决于该地区距离震中的远近,能够争取到的避险时间通常以秒计。地震预警能够发挥的作用,与距离震中的距离也有关系。刘泽民介绍,距离太远,即使有震感也不会造成严重危害;距离太近,预警信息几乎与地震波同时到达,只能在一定程度发挥作用。

另外,地震预警信息能发挥多大的作用,也要看收到信息后人们是否进行了有效避险。刘泽民介绍,地震发生时,阳台、电梯间、窗户附近都是极其危险的,一定要远离。如果市民正处在室内,应尽快撤离建筑物,到户外空旷的地方去。如果楼层太高或时间非常紧张,一定要第一时间拿起靠垫或枕头护住头部,“伏地,遮挡,手抓牢”,等到震感结束后,再迅速逃到室外。

■近2000年来安徽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4次

安徽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大地震吗?真的有。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从省地震局了解到,据历史资料和近现代仪器记录,自公元294年至今,安徽省共发生5级以上地震23次,其中6级以上地震4次,最大的地震为1831年9月28日凤台6(1/4)级地震和1917年1月24日霍山6(1/4)级地震。

1970年以来,我省也发生了多次有较大影响的地震,如1979年固镇5.0级地震,2006年定远4.2级地震,2011年安庆4.8级地震,2014年霍山4.3级地震,2015年阜阳4.3级地震等。其中1979年固镇5.0级地震是安徽近四十多年来震级最大的地震。此外2005年江西九江5.7级地震离安徽省边界仅有约40公里。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刘媛媛 通讯员 吴雯雯 实习生 彭尔康)

声明: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商报、安徽商报合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安徽商报或安徽商报合肥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