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带笑颜——首个全国生态日特别策划】铜陵市枞阳县:白荡湖边的“云端淘金”人
来源:安徽商报 责任编辑:张春雨 分享到 2023-08-14 22:21:47

秋风起蟹脚黄,又到了一年之中新农人陈陶胜最忙碌的季节。看着家乡的白荡湖大闸蟹、土鸡蛋、黑猪肉等越来越多的枞阳农特产品从直播间走上百姓餐桌,虽然辛苦,但他内心无比充实。

安徽省蟹之都贸易有限公司里的“新农人”主播在种养殖基地内的直播间里卖农产品

退伍军人拼搏再创业

80后的陈陶胜是铜陵市枞阳县枞阳镇戚矶村人。2004年高中毕业后入伍,退伍后,陈陶胜曾经南下深圳闯荡多年,其间,他心心念念的一直是家乡枞阳。枞阳拥有众多特色农副产品,尤其是白荡湖大闸蟹,一直是他当兵期间心心念念的美味。

2014年,陈陶胜回到家乡。与大都市相比,陈陶胜还是觉得农村“更让人踏实”。他决定创业,首先想到的就是卖大闸蟹。在陈陶胜看来,家乡的白荡湖大闸蟹,名气虽比不上其他水域的大闸蟹,但品质一点儿也不差,还获得过“国家地理标志”。

没有资金,租不起店面,那就摆地摊。陈陶胜把地摊摆在了菜市场门口,晴时风吹日晒,雨时身湿脚凉,夜半电话响起,哪怕客户只要一只螃蟹,他也立马从床上爬起来送货上门。

刚开始创业的那几年很辛苦,军旅生涯磨炼了陈陶胜不怕吃苦、不怕输的品质。陈陶胜以优质的服务、一流的品质,占领了当地一部分水产品零售市场。

陈陶胜说,那个时候,他就是凭一股不服输的劲头,只管“低头拉车”。因为他明白,要想有未来发展,就必须先立足当下。

2013年,他凭着摆地摊努力挣到的“第一桶金”,着手创办农业企业。当时,他的恋人、高中同学方慧娟也辞职回乡和他一起打拼。

方慧娟毕业于安徽农业大学,当时正在合肥的一家外企工作,前途一片大好,年收入超30万元。提出返乡创业想法时,父母极力反对,但她还是毅然辞职回了家乡。

“我毕竟是农科院校毕业的嘛,回家既是因为爱情,也是希望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方慧娟说,工作后每次回家探亲,看到村里的年轻人越来越少,留守的老人在辛苦劳作一年之后收入甚微之时,她的心里很不是滋味。她觉得,现代的农村和农业不该是这个样子,她希望可以回去做点什么,改变现状。“没有人规定农民就应该整日面朝黄土背朝天,我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可以让农村成为人人向往的地方,让农民成为大家向往的职业。”

陈陶胜展示枞阳白荡湖大闸蟹

让特色农产品插上“云翅膀”

2014年3月,二人打造的主营地方特色农副食品的企业——安徽省蟹之都贸易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成立之初只有4个人,我们既要跑销售又要当客服,既要做财务又要打包,最困难的时候,公司年底账面只剩下5000多元的现金。”方慧娟说,虽然一开始困难重重,但他们却干劲十足。

夫妇二人的信心源于对电商行业的精准把握。陈陶胜说,当时正值淘宝等电商兴起,他们迅速从传统销售模式转战网络平台,成了枞阳大闸蟹电商销售“第一人”。

凭着优良品质和特色品牌,大闸蟹迅速在网上走俏,陈陶胜和方慧娟也顺势将当地的禽蛋、白茶、土鸡等特色农产品纷纷搬到电商平台,一时间,枞阳“土产品”成了网上“抢手货”。

2016年,陈陶胜瞅准机会,利用新电商平台销售“枞阳大闸蟹”“戚矶头”各类农副产品,带领公司团队一班人运用“数字经济”,做强“小枞”“白荡里”等自身持有的县域公用品牌。2017年,他们先后流转了400多亩土地,种植草莓、葡萄,养殖龙虾等,转向产销一体化,并将基地打造成枞阳县产业扶贫项目基地。

在拓展产业链同时,陈陶胜还主动服务退役军官牵头新建电商直播项目,带领有志于立功“希望的田野”上的退役人员争当“新农人”。

尤其是2020年12月“双十二”期间启动运营的枞阳县扶贫特产馆和铜陵市扶贫馆项目,通过承接运营“电商平台”,用项目集成法来发展“实体经济”,近年还先后多次承办拼多多“农货节”,组队参加国内多场农产品会展活动,持续提升县域品牌农特产品的知名度。2021年,他们又策划邀请县长走进直播间销售农产品,销售额达446万元;公司全年线上线下累计农产品销售额超1.7亿元。

陈陶胜(左一)与村民一起在田间卖货

“品牌农业”撬动乡村振兴

年逾六十的枞阳县村民施祥龙多年前因病致贫,生活窘迫。病好后,他尝试稻虾共养,结果第一年就遇到了大米滞销的难题。不知所措的施祥龙在枞阳县商务局的牵线搭桥下,认识了陈陶胜,销售难题迎刃而解。见识到电商魅力后,施祥龙不断扩大生产规模,目前种了600多亩虾稻田,不仅自己过上了好日子,还带动了周边20多个贫困户脱贫致富。

80后新农人鲍光九大学毕业后选择返乡,接替父亲管理黑猪保种养殖场,前些年遇到了发展瓶颈时,同样是在陈陶胜的帮助下,无论是销量还是品牌,都有了进步。

作为铜陵市农特产品电商销售的“领头雁”,陈陶胜通过实施“主品牌+系列品牌”引导同类企业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先后与57家当地农业龙头企业、扶贫基地、37个村级供销社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带动2500余户困难群众增收,帮扶16家合作社(农户)开设网店,孵化创建出“施祥龙牌”稻虾米、“黄玉介”牌瓜蒌子、“浮山”牌黑荞麦等一批拿得出、叫得响的地方特色产品。

“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富裕,这才是新农村该有的新气象。”陈陶胜夫妇坚信,只要有更多的青年愿意投身乡村、发展农业,乡村振兴的道路就一定会越走越宽阔。(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刘晓然 )

声明: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商报、安徽商报合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安徽商报或安徽商报合肥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