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计形成制度创新成果162项,其中21项为全国首创,6项经国务院及相关部委批准在全国复制推广,7项入选商务部研究院《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报告(2023)》创新案例,提前两年基本完成112项试点任务……9月7日,记者从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三周年建设情况(第十七场)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三年来,中国(安徽)自贸试验区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以制度创新为核心,触发了制度、开放、产业、创新和服务国家战略五大领域的深层次“变化”,取得了重要进展,形成了一批具有安徽辨识度的标志性成果,初步实现了国家赋予中国(安徽)自贸试验区的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
中欧班列(合肥)进出口总额突破1000亿美元
三年来,中国(安徽)自贸试验区在全国首创新型易货贸易、长三角特殊货物一体化查验新模式,实施“离港确认”“直提直装”“无感通关”等试点,进出口总额在全省占比从2020年成立初的约21%提高到2022年的25%,今年1-7月自贸试验区实现出口849.2亿元、同比增长18.5%,分别高于全国、全省出口平均增幅17个百分点和5.9个百分点,带动全省出口总量和增幅均历史性跃居全国第9。实施自贸试验区版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把推进自贸试验区建设与构筑高能级开放平台结合起来,以“投资安徽行”为统揽,打造“天下徽商圆桌会”、“海客圆桌会”等品牌,推进“徽动全球”出海行动,组织“跨国公司对接会”,打造了定向联系外商、磁吸海外投资的工作品牌,不断提升利用外资规模、质量和水平。中国(安徽)自贸试验区利用外资占全省比重从2020年成立初的约28%提高到31%,今年1-7月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2.5倍,高于全国、全省261和228个百分点,境外世界500强德国大众、美国康宁、法国圣戈班、渣打银行等一批企业落户安徽并持续扩大在皖投资。
打造长江流域首个航运要素大市场,建设智慧口岸,探索内河港口数字化转型,合肥、芜湖等被纳入国家现代流通战略支点城市布局建设。开通全省首条第五航权国际货运航线、首条新能源汽车集装箱出口直航航线,实施中欧班列进口货物分段计税运费机制改革,推动中欧班列放开对新能源整车铁运限制,不断降低企业物流成本。中欧班列(合肥)累计发行超过3500列,进出口总额突破1000亿美元。
全面实施外债模式调整等6项外汇管理改革举措,为片区企业办理外汇相关业务135.2亿美元。推行科创企业信用票据融资新模式,创新信用贷、积分贷等评价机制,为85家科创企业融资2.6亿元。探索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模式,完善知识产权评估、交易、质物处置机制。发行长三角区域首单专精特新知识产权证券化(ABS)产品,已为32家创新主体融资3.9亿元。落地全省首只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基金、首笔保税货物质押融资业务。银行机构累计为区内高端制造业、“双基”产业链投放信贷资金760亿元,近3年年均增幅超25%。
累计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551家
三年来,安徽率先开展中国(安徽)自贸试验区与合芜蚌自主创新示范区联动创新,全国首创产业化经费股权投资改革试点,深化新型研发机构市场化改革,产业化经费投资超过8000万元,带动引进社会资本投资近20亿元,孵化企业170家。推行“赋权+转让+约定收益”模式,已在自贸试验区内设立企业26家、转化科技成果98项。
设立全国首个城市场景创新促进中心,建设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示范区,为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提供真实应用的示范场景。成立长三角首个量超协同创新中心,积极开拓量子计算产业应用场景。设立“碳e贷”等绿色信贷产品,助力碳账户场景应用。推进生物降解材料及薄膜光电与建筑一体化应用,探索城市低碳发展新路径。
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双倍增”行动,集聚深空探测实验室等一批国家级大科学装置,打造科大硅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商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合肥工业大学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认知智能实验室”等一批引领性科创平台,涌现一批量子科技、细胞药物研发等领域“高精尖”技术产品,累计评价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3615家,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551家。
着力培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量子中心”等未来产业
围绕主导产业开放创新需求,安徽推出集成电路、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量子信息、生物医药等4个产业的76项创新举措,大力发展“十大新兴产业”,全力打造汽车“首位产业”,着力培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量子中心”等未来产业。设立总规模180亿元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主题基金,积极探索“以投带引”的招商引资模式。大力推广“车芯协同”攻关模式,建设国内首个量子计算芯片联合实验室,落户中电科汽车芯片技术发展研究中心华东应用创新中心、全球首个汽车数字化涂料色彩实验室,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争创国家动态存储产业创新中心,21家企业纳入享受国家税收优惠政策集成电路和软件企业清单,科大讯飞图聆工业云平台进入国家级“双跨”平台行列。今年1-7月,在中国(安徽)自贸试验区的带动下,全省电动载人汽车、太阳能电池、锂电池“新三样”出口253.3亿元、增长46.4%,拉动全省出口增长3.0个百分点。
围绕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探索中外合作办学,培育新能源汽车“种子工程师”。建设安徽大学集成电路学院、安徽工业互联网学院,构建“研校企”“订单式”技能人才培育新模式。打通高技能人才职称评审路径,推行“人才团队+科技成果+政府参股+股权激励”模式,助推招引约400个海内外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落户。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刘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