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泽盟对火车的痴迷来自于童年的记忆,能开上中欧专列,是份意外的惊喜。王威威则“喜欢开中欧班列时那种风驰电掣的感觉,很爽。”在孙浩眼里,中欧班列是最美的货运列车,颜值超高,与众不同……尽管工作并不轻松,有时也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但他们还是为能开上中欧班列而感到自豪。
中欧班列司机李泽盟介绍机车内部设备
中欧班列主打的就是一个“快”
“从合肥发出的中欧班列,走的是宁西线,货物先在合肥北站编组,再用内燃机车拉到合肥东站,改用电力机车拉往信阳北站,路上大概需要四个多小时,到了信阳北站,货物再和外局列车重新编组,换火车头,我们经过休整,再原路返回合肥。”
1994年出生的李泽盟,2017年起开始担任中欧班列司机,至今已经六个年头了,因为技术好,除了开火车,他还是合肥机务段合肥西站运用车间指导司机,工作内容之一,就是通过视频和现场检查的方式,对货车司机在当班中可能存在的一些陋习进行帮教。
和普通货运列车相比,中欧班列给李泽盟最大的感觉“主打的就是一个快”,普通货车时速85公里,中欧班列时速是120公里,另外,由于中欧班列上的货物都装在集装箱里,整车比普通货车更容易操纵。
1996年出生的丁子洋,2019年起开始担任中欧班列司机,他追求的是一个“稳”字,“车上的货都是出口的,保障货物安全是第一位……铁路有坡道有弯道,我开车时会注意,尽量不要频繁地加速和制动,不野蛮操作,这样可以减少车厢之间的冲动,还要及时根据当前线路上下坡情况,以及所拉货物的总重量,来结合列车牵引电流和功率的大小,控制好手柄的机位,让车辆更平稳地行驶。”
28岁的陈明宏,开中欧班列也有5年多了,他的经验是尽量不用巡航驾驶功能,而是手动操作,列车处于巡航驾驶状态时,遇到上下坡和弯道会自动加减速,冲动会比较大,“手动操作时,要时刻盯着驾驶室屏幕上的线路纵断面,如果是上坡道,就手动加速,如果是很长的下坡道,就把手柄归到0位,利用车辆的惰性来减速。”
和开启巡航功能相比,手动操作能让火车跑的更“丝滑”。
1991年出生的龚鸣,是中欧班列司机里“唯一”不出合肥的司机,他负责将编组好的中欧班列从合肥北站开往合肥东站。2014年进入铁路工作以来,龚鸣就一直在合肥来回不足20公里的路程里“遛弯打转”,对于他来说枯燥中也充满了获得感。“当看到驾驶的是中欧班列的时候,总想着那可是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列车,要准时再准时一点。”龚鸣说为了保障后面的司机可以准时交接,准时将合肥出发的货物送往国外各地,他作为第一棒,一定要完美的把控时间。
每一趟中欧班列运行前都需要进行细致的检查
“你的眼神我最懂”
对于中欧班列的司机来说,出勤前的准备工作也尤为重要。和汽车司机测酒驾一样,开列车的司机每次出勤前也都需要测试体内酒精含量,只有测酒仪显示检测合格,才能上岗开车。
其次就是进行运行揭示。运行揭示是火车运行中重要的行车依据,简单来说就是火车运行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如限速区段、里程、起止时间等,“相比过去,如今中欧班列的速度提高到了时速120公里,但有一些区段有特殊的限速,这些在出发前,我们都会了解清楚甚至进行抄写。”李泽盟介绍,除此之外,出发前还会对即将行驶的路段进行预想,主要根据合肥至信阳这一段相关的天气情况进行预想,预想遇到不同的天气应该怎么做。
这些完成后,就要到库内进行接车了。中欧班列的司机们在接车时首先要对外部及电器柜等关键部位进行详细检查,确保机车健康上线运行。同时,司机还需要对机车的性能进行实验,确保机车运用状态良好。一切正常后,便请求出库到站上挂车,进行车机联控。
随着汽笛鸣响,中欧班列司机驾驶着满载50多个标准集装箱货物的班列从合肥稳稳启程。每趟中欧班列会配一位司机和一位副司机,司机负责列车操纵、途中应急处置、处理车辆故障等,所有这些工作,都需要副司机的配合。“一般来说,司机和副司机都是固定的搭档,这样配合更加默契。”李泽盟说,时间久了,司机和副司机双方有时都不用说话,一个眼神就能传递很多信息,就知道对方想让自己做什么。
在司机们眼里,中欧班列是最美的货列
中欧班列是最美的货列
在外人眼里,开火车是件轻松的活,日不晒雨不淋,路上也没有行人干扰,比开汽车要省心多了。但实际上,这些开中欧班列的“90后”小伙伴们,也吃过不少苦。
陈明宏回忆,2018年12月底,整条宁西线沿线区域都在下大雪,那天下午,他开着中欧班列从合肥出发,晚上到了六安站,“从合肥发车时,雪还在下,但没那么大,等到了六安,雪更大了,车站通知我们,说前方的雪太厚,加上夜里气温骤降,把道岔冻住了,下一个车站没法接车,让我们暂停六安站,等待下一步消息。”
知道路上在下雪,陈明宏和师父也提前做了点准备,带了点干粮,但是没想到这一“暂停”就是36个小时,“驾驶室空间只有两三平方米大,我们又不能离车,只好一直守在车里,干粮很快就吃完了,饿了大半天,直到公司派人送来吃的。”
丁子洋印象最深的一次“苦头”,是接班去守车,“去年夏天,郑州下大雨,合肥开过去的一趟中欧班列,快到信阳的时候,走不了了,因为雨太大,把前方的钢轨都淹上了,信阳北站接不了车,只好让这趟车临时停在信阳北站过来的一个小站上。”
雨一直下,路一直通不了,随车的司机和副司机守了一天,公司紧急调派正在信阳北站休整的合肥司机去换班,每班守十几个小时,再换下一班,轮到丁子洋去接班时,已经换了七茬。
“轮到我和另一位同伴去换班时,车上两个水桶都空了,卫生间也满负荷了,整个驾驶室里味很大,我们还带着饭,就在驾驶室里就着那味儿把饭给吃了,哈哈。还好,我们那是最后一班,值了六个小时,雨小了,路通了,我们接到通知,把车开到了信阳北站。”
尽管活并不轻松,尽管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但这些“90后”小伙伴们还是喜欢这份工作。
王威威“喜欢开中欧班列时那种风驰电掣的感觉,顺利的话,跑完一趟能早点接车往回跑,一路上能不断超别的车,感觉很爽。”
李泽盟对火车的痴迷来自于童年的记忆,“我老家在亳州,家旁边就有铁路经过,小时候天天都能看到火车跑,一个车头能带那么多车厢,甚至有一公里长,感觉它很神奇。如今,我能开上中欧班列,算是一种意外的惊喜。”
1997年出生的孙浩,是这群“90后”司机中年龄最小的,他从去年开始担任司机,每个月都会轮上开中欧班列,“每次开中欧班列,我们都很兴奋,那些五颜六色的集装箱,排列的很整齐,一挂就是几十节车箱,颜值超高,有的集装箱上还会印着‘中欧班列’几个大字,让人感觉到它很与众不同……在我们眼里,中欧班列是最美的货列。”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祁海群 刘静文 文/摄)
相关数据
2022年,合肥中欧班列开行768列,居全国第9位。今年上半年,累计开行594列,同比增长32.59%,运输40英尺标准箱24333个,同比增长32.34%。在开行规模上,我省中欧班列运营平台重组后,开行规模提升了10倍以上,开行频次从每月1—2列增加到每周12—15列,服务范围从原先合肥、安徽5%、10%的本土化率提升到现在的50%、85%。
而自开行以来,中欧班列(合肥)累计发行超过3500列,进出口总额突破1000亿美元。
在覆盖范围上,我省中欧班列不断加强对欧盟、中亚、西亚、东南亚、西伯利亚地区的覆盖,实现了二连浩特、阿拉山口等五大口岸的全线贯通。截至目前,已点对点直达德国、俄罗斯、法国等18个国家,汉堡、杜塞尔多夫、布达佩斯等122个站点城市,基本实现了对欧洲的全覆盖,构建了多线路、多口岸、强联动国际物流大通道。
而在省内,合肥中欧班列服务范围已经覆盖16个市,先后开辟合肥中欧班列“+阜阳”“+芜湖”“+宣城”“+黄山”等城际定向班列。“康宁号”“奇瑞号”“美的号”“江淮号”“马钢号”……400余列企业定制化班列从安徽启程,奔驰在欧亚大陆上,将“安徽制造”送往更广阔的大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