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
两千多年前,今天人们所熟知的“丝绸之路”贸易网络就已经存在。张骞“凿空”西域,零星、断续的小规模民间交流转为大规模、持续性的官民结合交流,开启了一个新时代。
公元九世纪,阿拉伯人通过海上,一直绕到广州、泉州、宁波、扬州,将中国太平洋沿岸和非洲及欧洲的大西洋海岸联系在了一起,使波斯湾和印度洋之间的货物流通成为可能。文明通过交流创生共同体;文明也通过交流扩展共同体。如今,陆路从东到西,海路从北到南,以中国为起点,正勾勒出一个巨大的未来发展框架。安徽也迅速融入这一框架,其进程和其融入长三角的进程保持一致:
2014年9月,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安徽是长三角重要组成部分。
2015年3月,在《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合肥被纳入“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范畴。
2016年1月,《安徽省参与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实施方案》,吹响安徽向“一带一路”进军的号角。
2019年,安徽省全域被纳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2020年1月,《安徽省实施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行动计划》正式公布。
诸多政策叠加,为身处内陆的安徽省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注入强大推动力。
这实际上也是安徽深度参与推动全球价值链分工演进的漫长过程。
历史上那条穿越亚洲之脊的、连接城镇和绿洲的陆上通道已经演进成为一条崭新的欧亚大通道;新通道又与海运相接,大大缩短距离,并大大提升运输速度和效率。
与此同时,通道“凿开”的是一个双向开放的产业带。它连接的不仅是地域,更是产能、资本与市场。
安徽正在引导建材、汽车、家电等优势产业以及信息技术、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新兴产业抢先布局“一带一路”等重点区域;实际上,安徽的原始创新能力可以提升整个长三角在“一带一路”新兴国家产业链的地位。
安徽也在围绕现代农业、食品加工、新能源汽车、智能家电等产业开展产业合作,打造境外经贸合作园区。 在这个过程中,安徽也在重新调整和定位自身与东盟及“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经贸合作关系,构建发展新格局。
2020年以来,全球经济的恢复是一个渐进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2023年全球有统计数据的192个经济体中,有179个经济体在过去四年复合经济增长速度低于历史中枢水平。
这种宏观经济增长的压力随处可见。这会对全球贸易的开展带来一定的外部性或者全球整体性的压力。
但对于安徽来说,压力是量的维度,而机遇则是一个质的维度。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是整个长三角的使命任务。安徽作为一员,要加速提升经济外向度,用好“一带一路”这种高质量全球公共产品,推动更高水平的开放。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梁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