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到2023年,从农业区到产业新城,从“合肥西伯利亚”的笑谈到安徽产业和开放新高地的美誉,合肥新桥科创示范区乘时代之势,立风潮之上,聚产业之新,凝生态之魂。
今年7月底,中共合肥经开区工委与中共寿县县委共同印发文件,成立合肥新桥科创示范区(合淮合作区)合作共建办公室。十年后,合肥空港新城区已具雏形,合淮同城发展又自这里迈出坚实一步。
一体化的内外聚力
2013年5月30日零点,合肥骆岗机场塔台管制员的那句“我们新桥见”,如今犹在耳边。2023年9月26日,焕新的合肥骆岗中央公园迎来第十四届中国(合肥)国际园林博览会的八方宾客。接班老骆岗的新桥,承担起迎来送往的重任。
合肥对外交通的重心,向西北移了数十公里,移出了原先拥挤的闹市区,移入了国家战略。
作为4E级干线机场的合肥新桥国际机场,被国家定位为区域性航空枢纽、国际航空货运集散中心,与上海虹桥、南京禄口、杭州萧山呼应,共同组成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骨干航空港阵列。围绕机场,一片新城拔地而起。
十年前的9月,合肥经开区托管机场所在地高刘镇,开启合肥空港经济示范区建设。按照国家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纲要、2019年省委省政府审定通过《合肥空港经济示范区总体发展规划》、合肥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等定位要求,该区完成新一轮“三区三线”划定和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并正式获批,建设面积由托管前的9.6平方公里增至42平方公里(不含新桥机场),增长337.5%。2020年,合肥新桥科创示范区建设指挥部成立。集成电路产业园、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园成型,空港经济示范区变身科创示范区,名字和内核都随着时代在变。
如今,新能源汽车与网联智能汽车,已是安徽的“首位产业”,集成电路则是中国解决“卡脖子”问题的“首冲领域”。合肥发展产业的八字方针“芯屏汽合 急终生智”,新桥科创示范区与经开区南区南北呼应,奠定了两大世界级战新产业集群的基础。
承载国家战略布局,推动地方产业经济融合,一体化的内外聚力,在合肥新桥科创示范区十年发展中成为主核。
一头先进技术,一头未来生活
宏观上,国家战略和地方目标的聚合,主导着合肥新桥科创示范区十年建设和发展。细节上,这里的产业和技术,也正深刻改变着生活。
今年8月28日,全球建筑面积最大的蔚来中心,在位于合肥新桥科创示范区的NeoPark新桥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园区内正式开业,集用户中心、展示中心、交付中心于一体,建筑面积超4000平方米,与蔚来第二先进制造基地(F2工厂)共同组成重要拼图,涵盖展示、展览、办公、零售、咖啡、交付、工业旅行等功能,是蔚来全球唯一可以通过连廊直接参观汽车生产车间的中心,成为蔚来连接用户与生活方式、智能制造的生动节点。
安徽正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研发和市场开拓的前沿阵地,合肥经开区、合肥新桥科创示范区首当其冲。今年9月20日,2023世界制造业大会在合肥隆重举行,蔚来的ET7车型,作为大会官方用车提供服务。回顾2009年开始的浪潮,从探索到应用到整车出口,安徽新能源汽车走过了近15年的砥砺之路。即将下线首款量产车的大众安徽,佐证着合肥建设国际新能源汽车产业之都的努力。
另一个领域,合肥新桥科创示范区也一马当先。
小小芯片,曾经是中国产业之痛。随着集成电路产业园的建成,一系列产业链企业在数年间落地,合肥新桥科创示范区快速集聚了集成电路世界级产业集群的基础。合肥新桥科创示范区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该区已落地链上企业37个,集设计、制造、封测、材料、装备一体化的产业园加速国产化、国际化,“芯”痛症状得以缓解。
技术为改变生活进步,城市为促动产业服务。合肥新桥科创示范区,把准时代脉搏,融合打造新时代的产业之城,为国家战略实施和地方经济挖潜凝心聚力。
会“呼吸”的新城
每年6月,合肥都会进入梅雨季节,持续降雨考验着城市排水能力,也对湖泊调蓄功能是个检验。与老城区不同的是,合肥新桥科创示范区的路边,见不到传统的排水井口。利用国际先进海绵城市理念打造的新城,让人耳目一新。
今年端午节,合肥经开区首届龙舟大赛,在该区宝教寺湖上举行,旁边就是合肥华侨城国际小镇。宽阔的湖面、优美的环境、时尚的圈层活动,新城区、新生活为更多市民所熟悉。
“一开始就循着产城融合、生态宜居的原则建设。”该区建设指挥部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和自然相融,让新城会“呼吸”,是十年前建设者们就明确的根本原则。
海绵城市规划设计方德国汉诺威水有限公司合肥办公室负责人介绍,新桥科创示范区将传统的路边排水系统更新为下凹式植草沟,沟下方是引流、沉淀、过滤管网。公园地面都留有雨水导流槽,在部分树坑等绿化部位有雨水收集装置,雨水缓慢流动、渗漏、过滤后,用于市政用水等公共领域。
在合肥华侨城国际小镇,低密度多层住宅小区如今已陆续进入交付期。不同区域之间的下凹式绿地公园,平时是居民休闲的场所,暴雨时成为保障小区安全的调蓄区。
安徽“开放”之门
今年8月26日上午,合肥新桥国际机场T2航站楼工程混凝土主题结构比原计划提前两个月实现封顶,为下一步幕墙、机电安装、室内装饰、屋面网架等全面施工开了个好头。T2航站楼采用“双港湾+双L”的建筑构型,总建筑面积约36.98万平方米,是T1航站楼建筑面积的3.4倍。建成后,结合原有的T1航站楼,可满足2030年旅客吞吐量40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35万吨、飞机起降30.5万架次的发展需求,可为安徽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促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贡献重要力量。
同时,今年9月,合肥新桥国际机场综合交通中心(含轨道引入)及配套工程桩基施工启动。该项目是安徽省首个空地轨一体化的综合客运交通枢纽,同时也是今年国内最大的机场综合交通中心工程。建成后,将大大提升新桥机场的辐射范围,合肥周边的旅客和货物能够更方便地通过新桥去往全球各地。
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合肥新桥国际机场开通运营芝加哥、洛杉矶、仁川、大阪、阿姆斯特丹、伦敦、深圳、郑州、鄂州等国际国内货运航线,下一步将持续优化拓展货运航线网络布局,为国内外物流企业提供高效便捷的“空中通道”。
国际航线的不断丰富,也促进了直通口岸的建设,带来了进出口贸易的繁荣。
今年8月,合肥空港进境肉类指定监管场地顺利通过海关总署验收,正式投入运营,这意味着全球肉类食品可直达合肥新桥国际机场。十年来,该区持续加大开放平台建设力度,累计投资约4亿元,总建筑面积约7000平方米,已建成运营进境水果、冰鲜水产品、食用水生动物、肉类4个监管场地,药品进口口岸建设持续推进。
依托生鲜包机和定期货运航线,合肥经开区引进、上海欧恒等龙头生鲜进口企业落户。据运营商统计,累计完成生鲜航班91班,进口龙虾、车厘子等共计5835吨、货值约1.8亿美元,居中西部机场前列。
不断拓展的国际航线,也让区域“外向型”发展保持高增长。据海关统计数据,今年上半年,合肥空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进出口货值总计1.09亿美元,实现半年破亿美元。
再将视角拉到合肥经开区看,新桥国际机场与合肥派河国际物流产业园,将成为打造外向型经济的两大引擎。随着与宁波港的深度合作,该区汽车、家电等企业的产品,均可通过千吨级货轮直达国内主要江海大码头。如此,北有国际“空中通道”,南可通海上“丝绸之路”,将推动城市发展进入新的阶段。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郜征 通讯员 王峰 姜经梅)
【图片由合肥空港经济示范区管理办公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