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两年获评“中国最佳引才城市” 滁州人才“引力波”
来源:安徽商报 责任编辑:张雪子 分享到 2024-01-11 16:52:58

八方英才,为什么想成为“新滁州人”? “一线城市很好,但滁州也不差。”毕业于安徽财经大学的95后张小洁在面临选择时,毫不犹豫入职了家乡的企业。一条条引才政策、一场场求贤盛会、一项项留才举措纷纷落地,可以看到,滁州坚定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正以“满天星人才计划”为牵引,奋力打造长三角吸引人才的聚集地,揽天下英才而用之。

前不久,2023中国年度最佳雇主评选结果发布,滁州又一次站在聚光灯下——连续两年获评“中国最佳引才城市”。与滁州一同上榜的,还有北京、南京、苏州、长沙、成都、济南、福州、厦门等城市和地区。襟江带淮的滁州,正在持续释放人才的虹吸效应。

政策创新,吸引八方英才汇聚

城市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滁州的引才“密码”在于,始终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和核心要素,不断创活人才政策、创建干事舞台、创优服务环境,厚植创新创业创造的热土,让八方英才对滁州一见倾心、在滁州一展身手。

市委市政府连续两年新春第一会均聚焦“双招双引”,连续三年实施招才引智“十大举措”。市领导带头开展招才引智、企业家人才早餐会、人大代表座谈会、政协委员参政议政会、“星语星愿”人才座谈会等,千方百计引人才、招项目。

“大抓人才”导向鲜明,滁州下好求贤“先手棋”,敞开胸怀聚人才。构建以“满天星人才计划”为统领,以高层次人才25条、大学生和高技能人才18条等专项政策为支撑的“1+N”政策体系。编印的“人才政策一本通”归集政策干货100条,明确办理机构、申报流程,开展“进园入企”政策大宣讲等,确保人才政策容易懂、广知晓、快兑现。

滁州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周文芳介绍,目前,滁州市构建了以打造长三角吸引人才的集聚地为目标,以实施新时代“满天星人才计划”为牵引,以“双招双引”一体部署为抓手,以落实年度招才引智“十大举措”为重点,以开展“星耀滁州”系列人才活动为载体,以深化“四即四享”改革为保障的“六位一体”人才工作格局。

一项项政策围着人才转、服务人才用,让人才在滁州尽享政策红利。一组数据可以看出滁州强大的人才“吸引力”:2022年常住人口净增6万人,居全省第二位、长三角第六位,科技创新指数增幅全省第一;2023年滁州新引进院士、博士等高层次人才670人、新增就业参保大学生3.6万人,同比均实现翻番;新建成院士工作站7家;新培育国家级、省级领军人才及团队数均居全省前列。

抢占“智”高点,贤才在滁大展身手

对于一座城市来说,人才来不来、留不留,关键取决于是否有适合人才发展的肥沃“土壤”。在周文芳看来,人才工作不能就人才抓人才,必须紧扣产业发展和创新需求。竞跑区域竞争新赛道的滁州,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渴求人才。

滁州不仅有爱才诚意,更有聚才良方。以创新链为先导、以产业链为核心、以人才链为基础、以教育链为保障,滁州大力推进“四链”融合发展,坚持以产聚才、以教育才、科技揽才,把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竞争优势和发展优势。

紧扣八大产业链和“新三样”发展,全市广泛摸排企业人才需求,定期发布重点产业急需紧缺人才目录;靶向实施人才兴滁“十百千万”三年攻坚行动,推深做实聚才汇智“五星”工程,力争到2025年人才资源总量超100万。实施“企业张榜、中介揭榜、政府奖补”引才模式,连续两年发布175名高薪人才“四海招贤”榜。同时,实行“按薪定才”“按薪补才”,谁是人才、招什么人、让谁享受政策,由市场来评价、用人单位说了算。

秉持英雄不问出处,滁州市常态化摸排企业技术需求,连续4年发布“揭榜挂帅”技术需求榜,累计发布技术需求264项,榜金7.9亿元,吸引境内外400多个人才团队来滁洽谈合作。鑫铂铝业通过揭榜挂帅技术对接,解决了铝材高速阳极氧化“卡脖子”技术难题,加速企业转型升级,成功上市。

同时,滁州还积极打造校地合作、科创承载平台。2023年以来组织1400多家企业赴近百所高校举办180多场招聘活动;2022年以来聘任吉林大学、南工大、合工大等32所高校为“人才强市合伙人”;2023年新获批省级企业研发中心41家,在滁现有省级以上研发平台超300家;引进建成启迪之星长三角高层次人才创业加速器等平台52家,入孵高端人才项目近900个;推动俄罗斯工程院在滁建立创新研发平台。

聚焦长三角人才“富矿”,滁州扎实推进与南京、苏州、杨浦、徐汇及长三角人才联盟城市等地交流合作,2023年以来组织900多名长三角高层次人才“滁州行”、138名干部人才到长三角先发城市跟班学习。依托上海滁州国际(虹桥)会客厅,市县联动每月举办“星耀滁州·会客虹桥”人才系列活动,促进产才对接、项目合作。

构筑引才“强磁场”,人与城的“双向奔赴”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滁州着力优化“亭满意”亲商敬才环境,以优良“养人”生态广聚八方优秀人才。记者看到,在滁州市行政服务中心设立了人才服务专窗,并开设服务专线。据了解,该中心已制发“亭城英才卡”近5000张,提供交通便利、消费折扣、休闲旅游等专属服务近百项;开发数字人才服务平台,实现人才服务和人才政策“一窗通办、一卡通享、一网通兑”。

值得一提的是,滁州大力推进人才政策“四即四享”改革,实行上级政策“来文即办、免申即享”,市级政策“随申即审、审定即享”,人才项目“集中评审、评定即享”,会议决策“一事一议、议定即享”,变线下年度集中申报为线上随时申报,兑现周期由过去一年一次缩短至3-7天。记者了解到,2023年10月9日平台上线以来,短短3个月,已兑现491笔、4974万元。

此外,滁州不断强化“金融助创+生活安居”保障。设立3亿元“天使投”基金、“人才贷”风险补偿金,助力人才创业融资。去年3月,华瑞微电子作为首批认定的人才企业,获得了500万元“人才贷”,有效缓解了融资难问题。

针对人才普遍关注的住房安居、子女教育、医疗保健等重点事项,滁州打破地域限制,实现优质资源互联共享。增加人才住房供给,建设园区人才公寓1.3万套;与上海九院、南京鼓楼医院、安医附院等沪宁合优质医院建成医联体;先后引进南京琅琊路小学、夫子庙小学、苏州外国语学校等名校在滁设立分校,妥善做好子女就学、家属随迁等服务保障,努力让各类人才安心创业、舒心生活。

与人才同向而行,滁州正在加速释放强劲“引力波”,吸引越来越多的英才留滁兴滁。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吴梦君)

声明: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商报、安徽商报合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安徽商报或安徽商报合肥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