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5日,在安徽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陶明伦作《安徽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报告显示,2023年全年制定、修改法规18件,审查批准设区的市法规42件,审查规范性文件160件,听取审议“一府两院”报告20个,检查6部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组织开展专题询问6场,作出决议决定7项,任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185人次,圆满完成省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实现了本届常委会工作的良好开局。
构建法规制度体系,加快打造法治化一流营商环境
报告显示,省人大常委会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指示精神,制定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全省16个市均出台优化营商环境法规,构建起贯通联动的营商环境法规制度体系,加快打造法治化一流营商环境。
加快创新型省份建设,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省人大常委会重点督办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方面的代表建议,加快建设全省应用场景一体化大市场,推动更多科技成果在安徽就地转化。
聚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深化协同协作
省人大常委会与沪苏浙人大常委会共同商定年度协作重点工作计划,深化多层次、多领域协同协作。长三角地区人大协同制定长江船舶污染防治条例,推进生态环境公益诉讼联动监督,为携手共建绿色美丽长三角提供法治支撑。开展长三角居民服务“一卡通”规定实施工作情况专题调研,助力提升公共服务一体化水平。围绕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和省际合作产业园区建设,重点督办关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代表建议。
聚焦首位产业,服务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聚焦汽车这个全省首位产业,省人大常委会制定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发展条例,促进整车、零部件、后市场三位一体全面发展,增强全省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力。听取审议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报告并开展专题询问,支持政府推动十大新兴产业融合化集群化发展,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听取审议保障产业高质量发展用工需求工作报告并开展专题询问,助推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为全省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突出破立并举,省人大常委会2023年首次将听取审议年度环保目标完成情况报告与推动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结合起来,促进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
全省五级人大代表收集社情民意、提出意见建议80.1万件
落实民声呼应要求,努力解决民生突出问题。建立健全融入省委“民声呼应”工作体系,出台高质量开展“关注民生提建议、五级代表在行动”工作实施意见,构建“代表来提、政府来办、人大来督、群众来评”民声呼应工作机制,积极解决民生难题,办好民生实事。全年全省五级人大代表累计收集社情民意、提出意见建议80.1万件,已办结59.3万件,努力把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工作更好做到群众心坎上。
突出代表主体地位,发挥代表在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中的重要作用。建好用好代表履职阵地,全省各级人大建成代表小组9050 个、代表履职“家室站点"11939个,着力打通服务联系人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1210件代表建议全部办理完成
增强代表议案建议办理的实效性。健全代表反映人民群众意见的反馈处理机制,一体推进代表议案建议“提、交、办、督”工作,努力构建重点督办、领街督办、专项督办、协调督办“四督合一”工作格局,“一府两院”主要负责同志带头领街督办代表议案建议,省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期间1210件代表建议全部办理完成,一批事关安徽长远发展、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代表建议得到有效落实。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期间,服务安徽团全国人大代表提出议案14件、建议377件,其中8件建议被列为全国人大重点督办建议。
围绕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加大监督力度
2024年,省人大常委会将围绕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立法,深化长三角地区协同立法,积极推进“小快灵”立法,丰富和拓展公民有序参与立法的途径,以高质量立法护航高质量发展。支持和保障代表依法高效执行职务,推进代表建议办理全过程监督,持续提高代表建议解决率和满意度。
围绕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物业管理、黑臭水体治理等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加大监督力度、强化跟踪监督。创新监督方式方法,扎实有效开展专题询问,确保监必有刚、督必见效。(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武鹏 汪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