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卫健委发布春节出行安全锦囊:出门建议戴口罩 下雪天开车戴墨镜
来源:安徽商报 责任编辑:张春雨 分享到 2024-02-07 14:54:39

春节来临,马上就要踏上回家的旅程,是不是已经在激动地收拾行李了?今天路边还有积雪,7日至9日淮北最低气温低至-11℃,14日最高气温回升至21℃,犹如过山车。气温变化大,呼吸道疾病高发,2月7日,安徽省卫健委发布安全锦囊,助力大家健康安全出行。

出门戴好口罩 防病又防寒

在呼吸道传染病高发期间,乘坐飞机、火车、长途车、轮船、地铁、公交车等公共交通工具时建议佩戴口罩。戴口罩既能预防呼吸道传染病,又能防寒。

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尤其是在冬季,因为车厢通常是封闭且空气流通不畅的环境,再加上低温有利于细菌和病毒的存活,这使得乘客感染结核病、流感、新冠病毒、肺炎链球菌等呼吸道传染病的风险显著增加。

许多呼吸道传染病可能存在无症状的隐性感染者,他们也有传播疾病给他人的能力。为了安全起见,建议佩戴口罩来降低感染的风险。

携带手消毒剂 避免病从口入

出行可以带手消毒剂或者卫生湿巾,吃东西前做好手部消毒,避免病从口入。

有条件的可以洗个手再吃东西。尽量不在车辆行驶过程中进食,避免车辆颠簸或者紧急刹车时食物误入呼吸道造成窒息或咬到舌头。

外出就餐建议选择卫生条件好、证照设施齐全的餐饮单位,尽量不去路边摊、无证小店以及卫生条件差的餐饮店就餐。

雨雪天气学企鹅走路防摔

在雨雪天气中行走时,滑倒的风险增加。因此,出门时应选择穿着具有防滑功能的鞋子,并穿上温暖的厚衣以保持体温。

行走时要保持警觉,放慢步伐以应对湿滑的路面。可以模仿企鹅走路的方式:双脚分开至与肩同宽,走外八字步,迈小步,双手自然摆动,身体略微前倾。

如果不慎摔倒,不要急于起身。先轻轻移动身体,检查是否有疼痛感。如果感到剧烈疼痛,避免随意移动,立即呼救或拨打120寻求帮助。在场的救援者在搬动伤者时要格外小心,避免拖拉或不当抱持,防止造成进一步的伤害。

下雪开车戴墨镜防“雪盲症”

在白天,积雪会反射阳光,其中包括可能对眼睛造成伤害的紫外线。长时间暴露在这种强烈的反射光下可能会引起“雪盲症”,表现为双眼红肿、对光线敏感以及流泪。

因此,建议在雪天长时间驾车时佩戴防紫外线的太阳镜。如果不幸患上了“雪盲症”,初步处理应是使用冷开水或眼药水清洗眼睛,随后用眼罩或毛巾遮盖,尽量保持眼睛休息。

一般情况下,这些症状会在24到72小时内自行缓解。然而,如果症状较为严重或者采取了上述措施仍未感到好转,建议及时就医以获得专业的治疗。

生姜片、浓茶可防晕车晕船

对于经常受晕车晕船困扰的人来说,几个小措施可以有效减轻晕动不适:

避免吃得过饱;选择位于车辆前部或中部、靠窗的位置,并面朝前方,行进过程中,不要阅读或玩手机;经常晕车的人可在出发前半小时服用晕车药,若遇到剧烈晃动,可选择向后坐并闭上眼睛仰卧。此外,通过从胸部呼吸转为腹部呼吸的方式,也有助于缓解症状。

切一片新鲜的姜片,贴在肚脐上,并用止痛膏或医用胶布固定。上车前喝浓茶一杯,或者出发前饮用一小杯加有醋的温水,这有助于预防晕车。

如果感到轻微不适,可以在前额和人中部位涂抹一些清凉油或薄荷油;当感到脸色苍白和恶心时,不宜服用药物,如果感到恶心,应尽量呕吐出来以缓解不适。

对于晕车晕船情况严重的人,可以考虑使用苯海拉明等药物。东莨菪碱贴片具有预防效果,可在出发前5至6小时贴于耳后。成人使用一贴,10岁以上儿童使用四分之三贴,10岁以下儿童使用二分之一贴。

长时间坐车可穿压力袜防血栓

在长时间乘坐汽车、飞机或火车时,由于下肢长期保持弯曲不动,血液流动受限,可能导致红细胞或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引起腿部肿胀和疼痛。因此建议经常变换姿势并做些轻微的活动,如小步行走、脚部抬升或在座位周围走动,以促进血液循环。

穿着适当的压力袜,这些袜子能够帮助血液流动,降低静脉血栓的形成概率;注意饮水,维持适当的水分摄入有助于防止血液过于粘稠,避免饮用含咖啡因或酒精的饮品,以防脱水。

高风险人群,尤其是有静脉血栓病史或其他相关健康问题的人,应考虑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凝血药物来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

出行备好几种常用药

健康专家提醒,出行旅程备好常用药物,包括抗感冒类药物如酚麻美敏片、复方盐酸伪麻黄碱胶囊、Vc银翘片、黄连素片、诺氟沙星胶囊等止泻药。

沙眼患者、隐形眼镜佩戴者以及其他一些容易发生眼睛疾患的人,带一小瓶洗眼液可以在旅途中减少不必要的麻烦。对乙酰氨基酚缓释片、布洛芬缓释胶囊等用于病因明确的临时疼痛。

有过敏体质的人到新的环境,可能接触到新的过敏原,易引起皮疹、哮喘、过敏性鼻炎等疾病。随身携带一些抗过敏药,可帮助渡过难关。如马来酸氯苯那敏片,氯雷他定片等。

出门在外,磕磕碰碰在所难免,扭伤腿脚也很常见,可以带上创可贴、双氯酚酸二乙胺乳胶剂、云南白药等等。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汪漪)

声明: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商报、安徽商报合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安徽商报或安徽商报合肥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