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2024全国两会 | 全国政协委员许礼进建议:补齐路网短板,打造“轨道上的长三角”
来源:安徽商报 责任编辑:张雪子 分享到 2024-03-08 14:44:23

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芜湖机器人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许礼进带来了不少好建议。其中,包括加密长三角城际间快速铁路通道建设、创新驱动人形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等。

加密长三角城际间快速铁路通道建设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实施以来,三省一市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围绕建设“轨道上的长三角”,协同推进一批重大项目实施,建成杭黄、商合杭等高速铁路,在建沿江高铁沪合宁段、滁宁、宁马、宁淮等城际铁路,加快推进宁宣、扬马、宁杭二通道等铁路前期工作,为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根据铁路部门的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年底,长三角铁路已拥有25条高铁,动车组开行范围覆盖除浙江舟山以外的所有地级城市,成为全国高铁网络最发达完善的区域之一。

许礼进在调研中发现,随着轨道交通网越织越密,一些问题和障碍也逐步显现。“比如,跨省际项目规划建设时序不一致,省际断头路难以消除。长三角轨道交通网效益发挥不充分,自主运营管理水平不足。”

“为进一步发挥轨道交通‘先行官’作用,助力长三角当好中国式现代化‘火车头’,希望国家出台相关政策,对长三角地区轨道交通发展进行制度创新。”许礼进建议,在国家层面建立更高层级的跨省协调机制,运用更高层级的协调机制对国家规划的重点建设项目,进行统筹协调推进,推动跨省项目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运营,特别是针对已形成或即将形成的断头路,强化高位协调,促进互联互通。同时围绕补齐路网短板,加密城际间快速铁路通道建设。“加快建设上海-南京-合肥高铁;加快扬马、宁宣城际等项目前期工作,力争尽早开工;共同谋划争取黄山-衢州、芜湖-常州等跨省项目尽快纳入国家规划,着力构建衔接紧密、运行高效的长三角铁路网体系。”

许礼进还建议支持三省一市地方政府对区域内接轨干线路网的城际铁路项目,开展自主建设、运营和管理。“铁路部门在运维资源共享、运输资质条件、标准规范制定等方面给予支持,按照公平合理的原则制定并公开线路使用、车站服务、委托运输等市场化服务的收费标准和清算规则。”许礼进表示,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可以考虑对轨道交通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开展先行先试。“如氢能动力机车在既有铁路上的认证和应用、高速磁悬浮技术工程试验等,以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牵引发展,以试点先行摸索成熟路径并推动机制成功运转。”

创新驱动人形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形机器人有望成为继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后的颠覆性产品,走进工厂,走进千家万户。“虽然我国人形机器人研究起步较晚,整体技术水平与国外相比有差距,但通过加速布局,已经形成优必选、傅利叶、小米、星动纪元等行业代表企业,部分企业产品已从样机研发过渡到批量生产,且在特定商业场景应用取得突破。”一直以来,许礼进深耕机器人产业,“我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已进入窗口期,但在人形机器人场景创新和应用推广方面,还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

许礼进表示,我国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共性关键技术有待提升、产品成本高限制商业化应用推广。“当前人形机器人四肢还不够强健,瞬间高功率输出的驱动器、高负重比的关节模组等核心部件仍然依赖进口,双足行走和双臂作业爆发能力有待提高。受制于硬件限制,人形机器人‘小脑’的敏捷性不足,其动作规划能力尚不能支撑肢体的实时、准确、灵活运动;受限于算力、通信、算法模型等因素,人形机器人‘大脑’的智能化程度不足,智能交互能力距离实际商用标准仍有差距。”与此同时,人形机器人系统复杂,除了控制器、伺服驱动、减速机等传统机器人必需的零部件之外,还要加入大量传感器、机器视觉以及软件层面的AI交互系统等,极大增加了人形机器人的整机成本,限制了商业化进程。“人形机器人在工业场景中与工业机器人性价比相比还存在差距,在家庭场景中便捷性、可用性、经济性还存在不足,导致市场需求不明确,难以形成商业闭环,各厂商缺乏持续稳定的收入支撑,产业化进程面临较大挑战。”

对此,许礼进建议,聚焦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加大技术创新力度,依托现有或新组建国家级技术创新平台,围绕智慧“大脑”、敏捷“小脑”、强健“肢体”和智能“感官”四个方向,凝聚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优势创新资源,开展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突破人形机器人的关键技术,并加快落地转化。依托现有的机器人产业链,构建与完善人形机器人产业链供给能力,通过规模化生产来降低人形机器人的整机成本。同时构建人形机器人场景应用创新生态,支持人形机器人企业创新成果在未定型阶段与应用方建立合作,首试首用。“鼓励申办人形机器人场景应用创新大赛,探索发现人形机器人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需求,加快推进人形机器人的普及,形成规模效应。”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姜志远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声明: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商报、安徽商报合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安徽商报或安徽商报合肥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