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2024全国两会 | 全国人大代表热议淮河保护:传承发展淮河文化 立法保护淮河生态
来源:安徽商报 责任编辑:张雪子 分享到 2024-03-08 15:49:28

淮河与长江、黄河、济水并称“四渎”,淮河也是中国南北地理和气候的分界线。依托仅占全国3%的水资源总量,淮河流域承载着大约13.6%的人口和11%的耕地,生产了全国16.7%的粮食。而淮河文化更是被誉为“中华传统文化的轴心”。今年全国两会上,多位全国人大代表关注淮河生态保护和淮河文化传承,提交了多条议案和建议。

全国人大代表杨善竑:建设淮河国家文化公园

淮河流域处于中国南北文化交融的核心地带,蕴育了悠久的历史与辉煌灿烂、内涵深邃的文化。淮河流域被称为中国古代思想家的摇篮,淮河文化被誉为“中华传统文化的轴心”。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截至目前,我国已经启动建设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和长江五个国家文化公园。

“淮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之一,淮河文化有着不同于长江文化、黄河文化的独特地位。”全国人大代表、阜阳市政府副市长杨善竑表示,传承发展淮河文化,建设淮河国家文化公园,对于丰富完善国家文化公园体系,做大做强中华文化重要标志,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杨善竑建议,启动淮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制定建设实施方案和建设保护规划,指导相关省份编制分省规划,精心组织、协同推进建设。

淮河干流安徽段约430公里,境内田土沃衍、水陆辐辏、枢辖长淮、融通夷夏,是淮河流域重要的文化交流、碰撞、融合,见证了淮河流域社会变迁与古代文明孕育、形成、发展演变历程。她建议将安徽省作为淮河国家文化公园重点建设区,并依托千里淮河“第一闸”——王家坝闸,在安徽阜阳规划建设中国淮河博物馆、淮河文化集中展示园、管子文化园、茨淮新河纪念园等文化标识性项目,集中展示淮河流域悠久的历史、独特的文化与宏富灿烂的文明成就,讲好淮河故事。

“建议支持安徽牵头建立省级淮河文化研究院。”她表示,可以依托阜阳师范大学淮河文化研究院,成立省级文化研究院,设立专项经费,设置专项课题,进一步凝练淮河流域史前文化、商周文化、管子文化、老庄文化、楚汉文化、欧苏文化等,打造淮河文化品牌,推动淮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淮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

此外,她建议开展淮河文化资源调查、加大淮河流域文旅资源开发力度。支持各地依托淮河流域自然风光、庄台景观、红色基因、人文特色等,规划建设一批文旅项目。

全国人大代表杨苗苗:以立法助推淮河流域生态保护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妇女联合会第十四届副主席(兼),安徽省蚌埠市公共交通集团有限公司107路“苗苗线路”1060号车驾驶员杨苗苗向大会提交了《关于制定淮河保护法的议案》。

“制定淮河保护法的议案,我在去年就提过了,今年继续提交。”杨苗苗告诉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跨省流域立法属于全国人大的立法范围,去年在全国人代会期间,河南和安徽两个省共有150名全国人大代表联名提出了淮河保护法的议案,江苏省代表团也提出了制定淮河保护法的建议。

杨苗苗介绍说,去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曾召开立法规划编制工作会议,制定淮河保护法也作了专题汇报。“淮河流域的三个节点城市,河南信阳、安徽蚌埠、江苏淮安,在这三个省市全国人大代表的共同推动下,2023年9月,重要江河流域保护被列入14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立法规划。”杨苗苗告诉记者。

“为了推动淮河保护国家立法早日落定,我们今年又联合河南、安徽、江苏沿淮省的全国人大代表,再次联名提出制定淮河保护法的议案,希望能够共同推动,尽快将制定淮河保护法列入年度立法计划。”她说。

“这几年淮河流域生态相比以前,有了持续向好的变化,但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污染面源、水质保护等。”杨苗苗表示,她在调研中发现,当前关于淮河治理的专门法律,只有1995年国务院发布实施、2011年修订的《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已难以适应新时代淮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迫切需要制定一部契合淮河流域特征、利于流域综合治理和系统保护的专门法律,进一步完善淮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法治体系。

为此,杨苗苗建议,尽快将制定《淮河保护法》列入立法计划,启动立法程序,以法律的刚性约束来保障实现淮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武鹏 实习生 潘美玉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声明: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商报、安徽商报合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安徽商报或安徽商报合肥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