淀粉肠“塌房”之众生:商贩“受伤” 合肥年轻人欲“拯救”
来源:安徽商报 责任编辑:张雪子 分享到 2024-03-19 15:54:24

追求干净配料的年轻人,吃腻了低卡低脂健康餐,扭头就扎进开在大街小巷的路边摊,把两三块钱一根的炸淀粉肠吃成了“网红小吃”。不过最近,它被推上了风口浪尖。3月15日,淀粉肠被曝光用鸡骨泥代替鸡肉以次充好等乱象,引发广泛关注。关于淀粉肠的相关话题热度居高不下,更有商贩抱怨:少数厂家的胡作非为,何必拉上整个行业来“垫背”?对此,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实地走访合肥街头发现,原本人气火爆的淀粉肠路边摊在多地遇冷。

淀粉肠“塌房”,小商贩“受伤”

对于家住蜀山区的00后明明来说,来一根淀粉肠是打工人下班的快乐源泉。站在热火朝天的摊位小推车旁,油锅沸腾,改出刀花的粉红色淀粉肠呲溜下锅,一会表面被炸制成焦脆金黄,撒上孜然粉,咬一口外酥里嫩滋滋冒油。3月18日晚,他走在回家的必经之路时发现,平时常吃的那家炸串摊上最先卖空的淀粉肠这天居然还剩不少。老板告诉他,这两天淀粉肠销量很惨淡,直接腰斩一半,这种情况是以前没有过的。

烤串、麻辣烫、手抓饼……在政务区齐云山路附近记者看到,傍晚时间,各种小吃摊位前挤满了客人。然而在一众美食中,淀粉肠小推车前的顾客却寥寥无几,冷清的摊位和昔日的火爆形成鲜明对比。“这里人流量大,附近好几个小区,以前这个点都卖得很好的。”摊主告诉记者,这几天生意下滑得厉害,原本每天能卖一百五十多根,现在每天最多三四十根。自从淀粉肠“塌房”的话题在网上持续发酵,客人普遍都比较顾虑,没想到连经常光顾的老客都不怎么来了。为此他也想出“对策”,在摊位的醒目位置贴上自己进货厂家最新的“食品安全声明书”,希望打消顾客的疑虑。

“以前每天都忙不过来,现在一晚上都没几个人买。”在绿怡居小区附近,黄金脆皮烤肠摊主苏女士内心很“受伤”,自己都是从正规渠道进的货,并非像网上说的那样是用鸡骨泥做的,但连续几晚生意都差很多,“我买的淀粉肠都是有品牌的厂家,自己小孩都吃,不可能会像网上那样。”苏女士向记者展示,自己摆摊所使用的淀粉肠为市面上某知名淀粉肠供应商,进货价要一块多一根,再加上自己每天现做的秘制蘸料,顾客反响一直都是不错的。

记者走访市区发现,原本在地铁口、超市门口、小区门口等地稳定出摊的淀粉肠摊位商贩们,有不少准备“另谋出路”。“再观望一段时间,如果生意还不行,就换别的卖,总会有办法的。”90后创业女孩小欧今年刚开始摆摊卖淀粉肠,就遇上这样的一波冲击,不过她乐观地认为,或许等这阵过去了就会好一点。

在地摊经济中,淀粉肠无疑是沉没成本相对较小的一种。一个可以同时烤八根淀粉肠的不锈钢托盘,凹槽大小完美对应每一根肠,以及托盘下一个火焰正旺的卡式炉。相比于其他路边摊小吃,淀粉肠无疑是“王炸”般的存在。对于摊主来说,胜在制作简单、不用压货,不怕变质,整套设备成本低,是很多新手创业的首选。对于小罗来说,出摊一天最好的时候能卖将近两百根。虽然最近生意受到很大影响,但他还是想再坚持一下,自己进的货没问题就不怕被人说,“我觉得还有救,说不定过段时间客人就回流了。”

标准不一有隐患,优劣难辨有担忧

95后阿杰喜欢逛夜市路边摊,淀粉肠是他每次的必点,但这两天他的内心有点抗拒。和他有同样感觉的市民童女士表示,平时小孩嘴馋,偶尔会答应奖励他一根淀粉肠,但现在关于淀粉肠的各种讨论引发了她的担忧,不清楚吃进孩子嘴里的淀粉肠是否安全,索性以后就不会再吃了。

记者走访发现,之所以造成如此局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在消费者眼里,摆在小商贩摊位上的淀粉肠和很多路边摊美食一样,只是一个品类,而不是一种品牌。当摊主撕开包装将它们加工装盘后,消费者难辨优劣,无法得知配料情况,更不能确定它的来源。因此,少数厂家的非法操作,就容易使消费者对整个行业“避而远之”。

在火腿肠现行的国标 GB/T 20712-2006《火腿肠》中规定,普通级、优级、特级和无淀粉火腿肠的蛋白质含量分别不得低于10%、11%、12%、14%;淀粉分别低于10%、8%、6%和1%。在将于今年7月1日实施的火腿肠新国标GB/T 20712-2022《火腿肠质量通则》的定义中,对于普通级、优级、特级火腿肠蛋白质含量和淀粉含量的要求也并无更改。

虽然和火腿肠长得很像,但淀粉肠目前尚无专门的国标来定义。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允许企业自己制定标准来作为印在产品包装上的“执行标准”,且必须遵守现有的法律、法规以及强制性标准的相关要求。记者在走访中注意到,市面上大多数淀粉肠产品使用的是企业标准。消费者汪先生表示,自己对食品安全的问题很注重,淀粉肠没有自己的专门国标,商家信息公开透明度又低,如果将来能有统一标准来规范它的发展,淘汰市场上的劣质产品,不让合法经营的生产厂家吃亏,大家也能安心地吃,淀粉肠的热度也许会重新回归。

记者随机购买了市面上某款淀粉肠,配料表上排名前五位的分别是鸡肉、水、食用玉米淀粉、食用盐、白砂糖。按照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的规定,各种配料应按照制造或加工食品时加入量的递减顺序一一排列。因此,虽然名叫“淀粉肠”,但排在配料表首位的仍然是肉。“不能拿火腿肠的标准来要求淀粉肠,加淀粉是为了增加出品率,保证产品在油炸后口感好。”一位淀粉肠卖家坦言,淀粉肠里的淀粉含量肯定要比火腿肠里的高,但肉的含量也没有你想的那么低。当然如果加了过多淀粉,那必然会造成肉质弹性降低,口感偏“面”。

“拯救”淀粉肠,走出“信任危机”

“自己做的淀粉肠更香,和我一起DIY吧!”00后小如是淀粉肠爱好者,她在社交平台上发布了自制淀粉肠的教学视频后,有不少人给她点赞。她在视频中介绍,只要掌握了正确的制作方法,就可以在家里轻松做出淀粉肠。将500克鸡胸肉切块后放入家用绞肉机中,加入适量盐、胡椒粉、味精、红曲粉、白糖、蚝油等调味绞成泥,再将水淀粉倒入肉泥中搅拌均匀,肉泥灌肠打结放入锅中煮,约半小时关火捞出。在淀粉肠两侧各划拉几刀,锅中倒油下入,当表皮炸至开花时出锅,刷上自己喜欢的酱料就大功告成。除了传统方法,还可以借助家用烤盘、空气炸锅等厨房“神器”完美复刻。

除了花式自制,一些厂家也已经开始“自救”之路。山东一厂家发布声明,称在当地监管部门对该企业进行的现场突击检查中,该公司生产的食品未使用各种骨泥等原料,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不仅如此,该企业还在社交平台上发布视频公开展示淀粉肠的原料、生产车间以及制作流程。陆续有不少品牌的淀粉肠生产厂家都发文否认了使用鸡骨泥取代鸡肉。在某社交平台上,有商家直播两小时连吃10根淀粉肠“自证清白”,呼吁消费者能理性看待。

“食品安全无小事,消费者对淀粉肠如此‘敏感’,或许是对所有网红小吃的一次警示。”一位餐饮行业人士告诉记者,路边摊食品质量是否过关消费者凭口感难以辨别。因此,监管部门要加强日常监管,增加对路边摊的巡查频次;加大对淀粉肠抽样检测力度,对生产劣质产品的厂家进行严厉处罚。监管部门不仅要打击鱼目混珠的不法行为,而且有必要消除买卖双方之间的信息“壁垒”,首先就要明示摊点上淀粉肠的包装信息。建立在信息公开透明的基础上,不仅便于监管部门实施监督,也便于消费者做出选择。

除了淀粉肠,路边摊点上散装售卖的各种产品都应当同样管理,让消费者“吃得明白”,也避免合法经营者无辜“躺枪”。商贩要诚信经营,从正规进货渠道采购合格的产品,确保食品安全和卫生,不能以次充好,更不能以假乱真,才能赢得消费者的信任。

业内人士提醒广大消费者,从合理膳食的角度考虑,消费者要减少加工食品摄入,多选择新鲜食物。虽然淀粉肠的正规产品没有安全问题,但这类食品往往脂肪含量、钠含量都比较高,又经过高温油炸,偶尔解馋可以,但不推荐吃太多。当消费者选择肉类制品时,建议查看营养标签,尽量选择脂肪少、钠含量较低的产品。“即使是真正的肉肠,也属于加工肉制品,从健康角度也是要少吃的。”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吴梦君)

声明: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商报、安徽商报合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安徽商报或安徽商报合肥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