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报道,3月20日,天都一号、二号通导技术试验星由长征八号遥三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升空,卫星作为深空探测实验室的首发星,将为月球通导技术提供先期验证。
长征八号遥三运载火箭飞行24分钟后,鹊桥二号与运载火箭分离,天都星组合体在鹊桥二号中继星分离后120秒与运载火箭分离,进入近地点高度200公里、远地点高度42万公里的预定地月转移轨道,卫星太阳翼正常展开,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据了解,此次中继星任务中,工程总体由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承担。其中“天都星”任务,工程总体由位于合肥高新区的深空探测实验室承担,天都一号、天都二号分别由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哈尔滨工业大学抓总研制。由于“天都”源自黄山主峰之一“天都峰”,因此这也是以安徽元素命名的卫星首次飞向深空。
第二颗在地球轨道之外的专用中继星
中继卫星被称为“卫星的卫星”,可以充分发挥轨道高度优势,“居高临下”跟踪在中低轨运行的航天器,并将获得的数据实时回传到地面,可极大提高各类卫星的使用效益和应急能力,大幅度减少地面站、测量船的数量,具有巨大的经济优势。
2018年5月,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的中继卫星“鹊桥”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成为中国首颗、也是世界首颗地球轨道外专用中继通信卫星。
本次发射的鹊桥二号是继“鹊桥”号之后,世界第二颗在地球轨道以外的专用中继星,将为嫦娥六号月球采样任务提供支持,并接力“鹊桥”号为嫦娥四号提供中继通信服务。
“由于月球始终有一面背对地球,着陆在月球背面的探测器受到月球自身的遮挡,无法直接实现与地球的测控通信和数据传输。而探月工程四期的任务开展着陆探测以及采样地点主要位于月球南极和月球背面地区,因此需要功能更广、性能更强的中继星,架设起月球对地新的‘中继通信站’,解决月球背面探测器与地球间的通信和数传问题。”据国家航天局介绍,鹊桥二号中继星与2018年发射的“鹊桥”中继星相比,技术创新更多、技术状态更多、功能更强、接口更为复杂、研制难度更高、任务时间跨度更大。此外,鹊桥二号携带了多台科学载荷,将开展科学探测。
天都星升空合肥、上海均有参与
除了发射中继星,本次发射任务中,天都一号、天都二号通导技术试验星也随之进入地月转移轨道,之后两颗星将进行近月制动,进入环月大椭圆轨道,在环月大椭圆轨道上,采用星地激光测距、星间微波测距等方式,开展高精度月球轨道测定轨技术验证。
据了解,“天都星”任务中,工程总体由位于合肥高新区的深空探测实验室承担,天都一号、天都二号分别由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哈尔滨工业大学抓总研制。“天都”的命名来源于安徽黄山的主峰之一天都峰,意味“天上都会”。
2023年4月23日,在“中国航天日”主场活动启动仪式上,计划搭载鹊桥二号中继星任务发射的两颗鹊桥通导技术试验卫星,分别正式命名为天都一号、天都二号。
据“合肥发布”介绍,虽然此前“巢湖一号”“合肥高新一号”等以安徽元素命名的卫星相继发射成功,但都是在近地轨道运行。而两颗天都星则是首次以安徽元素命名的卫星飞向宇宙深处,这也标志着安徽深空探测事业正在不断发展。
此前安徽省《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加强国家实验室服务保障,加快建设量子信息、聚变能源、深空探测三大科创高地。
2023年4月,由国家航天局、安徽省人民政府、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三方共建的深空探测实验室(也称“天都实验室”)在合肥高新区挂牌成立,成为我国首个深空探测领域的实验室。
据介绍,深空探测实验室是面向世界航天科技前沿和国家航天强国战略需求,围绕深空探测领域国家重大科技工程和国际大科学计划,开展战略性、前瞻性、基础性研究,实现科学、技术、工程融合发展的新型科技研发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