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合肥市2024年春季生态礼葬仪式在合肥大蜀山文化陵园举行,送别61位逝者安眠大蜀山文化陵园生态葬园区。此次活动由合肥市民政局和大蜀山文化陵园共同主办,为选择森林葬和花坛葬的逝者举行了庄重的追思仪式和安葬仪式,约有200多位逝者家属到场参加。合肥市民政局发布提示,下周末合肥将迎来清明祭祀高峰。
17位遗体捐献者完成绿色遗愿
追思现场融入清新自然的春日气息,通过鲜花、柳环的点缀,增添了温馨唯美的氛围,让告别变得更加美丽。家属们通过柳环传递对亲人的脉脉深情,举起青梅酒盏为亲人庄重祈福,陪伴亲人走完最后一程。
“再见了,谢谢你们来送我……”一封致生者的“天堂来信”用温暖的话语平复了离别的哀伤,通过逝者的口吻诉说对生者的感谢和祝福,慰藉了在场的每一位家属的心灵。
随后,家属们纷纷提笔把想对亲人说的话书写在思念卡上、投入信封,完成了一场令人动容的“双向”告别。一封封春天的信笺将思念和心愿汇聚,倾诉对亲人的深切思念,传递对生命的美好希望。
集体追思仪式后,逝者家属在现场工作人员引导下,前往花坛葬和森林葬园区完成落葬,从此逝者骨灰将长眠大蜀山文化陵园的绿荫花海,回归自然。
安徽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历史学博士翁飞和家人一道,为2022年底去世的母亲用森林葬的方式安葬。“我母亲97岁高龄去世,她生前就有选择生态葬的愿望。”翁飞告诉记者,他的母亲在教育岗位上工作了一辈子,桃李满天下。“她说她是清清白白的来,清清白白的走,希望我们给她一个好的归宿。”他表示,早些年安徽包括许有为等多位学者、大家在大蜀山文化陵园,倡议生态葬,而他当时就是见证者之一。
值得关注的是,在61位逝者之中有17位遗体捐献者。“他们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用血肉之躯为医学教育事业做出贡献,帮助无数素昧平生的病患重获新生。在完成自己的光荣使命之后,他们又选择让自己的生命终归于自然,不立高碑、不占寸土,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青山绿水。”安徽省红十字会遗体(器官)捐献中心安医大接受站副站长付杰说。
“我觉得生态葬现在是殡葬改革的一个非常好的趋势。”翁飞表示。随着移风易俗的深入人心,生态、环保的现代文明殡葬方式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合肥市民了解和接受,“回归自然”逐渐成为新的殡葬潮流。大蜀山文化陵园开辟出形式多元的节地生态墓区,坚持每年举行免费生态礼葬仪式,努力扭转大众对生态葬的刻板印象。如今,节地生态葬式已经成为陵园最主要的安葬形式。
下周末将迎祭祀高峰
预计3月30日、31日,4月4-6日将迎来清明祭祀高峰。为进一步倡导文明、低碳、绿色的祭祀新风,确保清明祭扫活动平安有序,合肥市民政局明确,各大陵园、公墓将从3月30日(星期六)起启动清明祭扫服务保障工作,并视情延长工作时间,增设服务窗口,加派工作人员,为广大市民提供优质清明祭扫服务保障。
全市祭扫场所继续全面推行无烟祭扫,倡导市民用敬献鲜花、踏青遥寄等更加绿色、文明的方式祭拜先人、追思前贤。合肥市民政局呼吁市民不燃烧迷信殡葬用品、不携带“塑料花”等祭祀用品,通过共同努力实现“平安清明、文明祭扫”目标。
各大陵园、公墓在高峰日期间视情采取分时、错峰等措施,避免人员聚集。合肥市民政局建议广大市民合理安排时间,错时错峰祭扫,绿色环保出行,避免交通堵塞,前往小蜀山祭扫的市民倡导乘坐公共交通前往,将协调加密地铁2号线、29路公交车等公共交通班次,方便市民;自驾车辆注意行车安全,提前关注合六路改造后道路变化,遵守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听从交警指挥。进入墓区时,请自觉服从工作人员管理,遵守安全管理规定,严禁堵塞安全出口、疏散通道和消防通道,按指定的线路进出祭扫场所。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武鹏 通讯员 李晶 实习生 潘美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