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伯庸来合肥了!6月2日下午,马伯庸《食南之徒》新书分享会在安徽图书城举行,“马亲王”带着新书与合肥读者面对面。他不用热场,一开口气氛就上去了。“又一次来到合肥,我也挺高兴的。”“昨天我在安庆,这一趟的路线是安庆、合肥、淮南、南京……这样就把安徽都转一遍。”熟悉的地域梗,全场都笑了。
这才开了个头,分享环节不到一个小时,笑声掌声没停过。
写新书胖了好几斤
《食南之徒》是一部跟美食有关的历史小说,开篇主角唐蒙亮相就是在前线烤肉串。“《食南之徒》是我写的付出代价最大的一本书,写完我就胖了至少5斤以上。”“这本书里面提到的每一个美食,我自己都吃过,而且觉得很好吃。”
此前有读者跟马伯庸抱怨,这本书“害人”。“看完第一章,点了外卖烤串。”“第二天,看完第二章,点了个烧仙草。每一章他都找个理由点个外卖。”他提醒合肥读者,看这本书“风险很大,大家一定要小心一点”。
《食南之徒》讲述了汉代美食博主寻味岭南,吃出中华版图新认知的故事。为什么故事发生在汉代,尤其是西汉初期呢?“那个时候很多吃的还没有传入中国,对我来说比较好写。”“要是写现代美食,肯定大家都要来挑错。”
马伯庸说,随着地理的开拓,食材不断丰富,为了吃美食,人们不断刷新自己对于地理的认知。“民以食为天,所有政治变化、开疆拓土,背后都是‘食’。”“这本书也是讲述历史上政治版图的开拓、认知与民生之间的关系。”
在合肥讲美食,不能不提小龙虾。台下坐着安徽著名作家秦明,也是马伯庸的好朋友。“合肥的小龙虾好吃。”“四年前我到合肥来,想吃小龙虾,秦明老师说请我。”“小龙虾上来,我正要吃,秦明老师非常专业地掏出一副手套戴上了,我就有点不敢动了……”
作者做不对阅读理解很常见
中高考临近,第一排的爱心专座,给考生留了位子。进场前,也有同学拿着高中考卷找马伯庸,阅读理解题是马伯庸的文章。“他问我这题你怎么想的?你这个写作手法到底怎么回事?”马伯庸有点蒙。“我说你别听我的,听考纲的。”
作者也做不对阅读理解,近年来这事经常被热议。“大家不要觉得这是个很可笑的事,其实是非常常见的。”“就像病人去看病,疼你自己知道,看了医生之后你才知道疼背后的原因。”马伯庸说,写作的时候写什么不会想太多,写作手法、内容表达什么样的思想,作者内心是有思考的,只是没有表达出来。“老师出题做阅读理解,有点像是给作家做心理分析,分析写作背后的心理动机。”
马伯庸笑称,中学可能遇到自己文章的阅读理解会越来越多。“大家要谨记,不要问作者,作者也做不对。”
总有人背着草台班子前行
现场有读者问马伯庸,世界是一个巨大的草台班子,您怎么看?
“世界确实是一个巨大的草台班子,但是总有人背着草台班子在前行。”马伯庸说,我们读历史读多了之后,会发现每一段历史、每一个事件都不是精心策划,最后是得到完全的施展,一定是不停地“打着滚”、犯着错误,犯各种匪夷所思的错误。如果是战争期间,双方比的就是谁犯的错误更少。
“不要觉得历史应该是完美无缺的、所有事情是按部就班发展的,历史是一大堆意外,彼此之间碰撞产生出来的结果。”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刘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