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商报特别报道:抗洪一线的凡人歌
来源:安徽商报 责任编辑:张春雨 分享到 2024-06-30 18:28:42

编者按:

6月18日以来,黄山市多地遭遇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侵袭。连日来,记者奔赴洪涝严重地区,目睹了当地众多普通居民,在灾害面前所表现出的勇敢、温暖、担当、坚韧、包容。

比如,克服重重困难,带上蔬菜米面回家,用自己的双手重建、重饰着自家一砖一瓦的毕雪霞;在洪水中努力奔跑,挨家挨户及时通知村民的养猪户项白虎;手挽手在急流中拉住骑车老人的厨师方俭、毕跃飞、陆成;在救援通道上配合拆除了自己房屋的8旬老人杨积武……

与诸多轰轰烈烈的感人事迹相比,他们所做的极其普通,甚或有些寡淡无奇。但正是这一个个“平凡之举”,让我们触摸到防汛救灾一线最真实的温度。正是这些“左邻右舍们”的一言、一行,汇聚成众志成城守护家园的宏大壮歌。

凡人不凡,志以歌扬。

我们期望用这样一组凡人故事,致敬坚强乐观的人们,致敬团结奋斗的力量。

 


01奔跑

当洪水突袭之时,他们用双腿拼命奔跑,冒着被洪水冲走的危险,去努力挽救他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他们是普通的养猪户,是每天为生计奔波的后厨伙计,但是当他们朝着他人奔跑的那一刻,只有一个名字叫做“凡人英雄”。他们的名字叫项白虎、方俭、毕跃飞、陆成。

从左起:毕跃飞,方俭,陆成

三次逆行挨家敲门

今年59岁的项白虎是歙县绍濂乡清溪村人,在村头养猪有10多年了,因为他的养猪场位于进村的必经之路上,所以村里一有事他总是最先知道,在村民们心中,他是一个热心肠。

项白虎的家住在村委会不远处,门口就是串联几个村的濂溪河。

项白虎第一时间拍下视频传进村里的微信群

6月20日凌晨4时,半睡半醒中项白虎听见河内水流声音很大,他爬起床来到河边观察,此时河水还没有漫过堤坝。

天空中大暴雨没停过,项白虎不敢再继续睡了,他叫醒了儿子,父子俩保持时刻警惕,观察着水位。凌晨5点16分,项白虎发现水位突然暴涨,翻过了河堤冲上了马路。他第一时间拍下了视频,发送至有着400多人的清溪村微信群,把河内涨水的消息及时告诉大家,另外,他还发送了一份给村干部。

“没想到水涨得这么快,瞬间就淹没河堤,向沿河的家里冲。”5点20分,项白虎拍下了第二段视频,发送到村群,而此时波涛汹涌的山洪已经进了他家的一楼。

一些村民看到了群里的视频,立刻起床抢险,但还有不少村民仍在睡梦中。

项白虎此刻想着,一定要把大家叫醒,让大家来得及逃生,有更多的时间转移家中的财产,减小损失。随后,项白虎在洪水中逆行,奔跑着去挨个拍打村民家的大门。“家里进水了,我儿子在抢险,把一些能搬走的东西搬到楼上。我前后一共出来3次去敲大家的门,有的敲开了,有的没敲开。最后一次出来时,那时候已经跑不起来了,走起来已经很困难了,只能扶着墙蹚着走,我走到村委会下面的商店位置,发现实在没办法继续了,就返回家里了。”好在大家反应都比较及时,纷纷跑到二楼避险,全村村民都安然无恙。

项白虎说,等水退去之后,大家都说他那个时候出来胆子大,“现在想想我的胆子是有点大,但当时就想着要通知大家洪水来了。”

方俭三人救人画面

三人手挽手下水救人

6月23日13时许,位于歙县雄村路口,柏油马路上山洪突袭,路边的徽三说土菜馆内,服务员和后厨的工作人员全都跑到了2楼避险。

“柏油路地势高的一端通向山坡上,地势低的一端通向歙州大道,所以在这一段柏油路上坡度大洪水急。”土菜馆厨师长方俭说,就在他们在楼上避险时,突然看到一辆电动车在洪水中被冲了下来,仔细一看是一位老人骑电动车打算上坡,不慎被洪水卷走了。

看着老人被压在电动车下被冲走,整个身体被洪水淹没,方俭和另两位厨师毕跃飞和陆成一起飞奔下去,展开施救。

项白虎的养猪厂

方俭先冲进水中,但洪水的威力险些把他冲倒,一个踉跄,他很难站稳施救。就在这时,他们三人把手挽了起来,一个拉一个组成了“人绳”,共同抵抗洪水的冲击。

大家齐心协力很快把压在车下的老人从水中拉了出来,救上岸边。

“水的冲劲很大,我们跑来救他时,他已经被水冲走了几十米远。因为他整个身子在水里起不来,不及时救起来很可能会溺水。”毕跃飞称,好在当时大家在楼上看到了这惊险的一幕,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项白虎(左)在介绍当时的险情

老人被救起后,缓了缓,没有大碍,后来被赶来救援的挖掘机运送回了村里。

对于在洪水中救人一事,方俭三人都表示此事不值一提,但是他们所在的餐饮公司,对他们的行为进行了通报嘉奖,颁发了荣誉证书,并且给予了他们红包奖励。

“我们呼吁全体员工,无论在工作岗位还是日常生活,都要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积极传播正能量,共同守护我们的家园。”公司在给他们的表彰通知上这样写着。



02回家

叫上丈夫和儿子,从杭州买了1000多元的菜,51岁的毕雪霞归心似箭,她放下手中一切的工作,决定回家。家里有最牵挂的老父亲,洪水退了,父亲也安然无恙,但这个家在这个时候需要一家人去重拾。

拨不通的电话

位于歙县绍濂乡的岭口村,村子后面是山体,前面是河道,6月20日凌晨5时左右,山洪袭来,河道两岸村民的叫吼声让不少还在睡梦中的村民惊醒。与此同时,村里微信群内要求大家疏散的信息也提醒着村民赶紧撤离。

73岁的毕大爷醒来后,发现洪水已经涌进卧室,无法从大门逃出。情急之下,他匆忙跑上二楼避险。

远在杭州的女儿毕雪霞从微信群中得知了村里发大水了。毕雪霞的心揪了起来,因为只有老父亲一个人在家,而房子又正好在河道边。

毕雪霞立即拨打父亲的电话,但要命的是,父亲的电话始终处于无法接通的状态。

她一边不停拨打父亲电话,一边在微信群里询问有没有人看到父亲的身影。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毕雪霞始终没有得到父亲的任何信息,那个上午她心急如焚,脑子里浮现了一百种可能性。

直到当天中午时分,毕雪霞终于接到了父亲打来的电话,人没事。她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她强装镇定,电话中询问着父亲家里的情况。

原来,发大水时父亲躲避到二楼后,一直等着水退,几小时后,等到水略退了时,他自己下楼从厨房位置一处被水冲出的窟窿处逃了出去。因手机一直没有信号,老人等到了高处安全的地点时,才来得及给女儿报平安。

带上米面油回家

毕雪霞和丈夫常年在杭州上班,两人在一家企业里有着稳定不错的收入,孩子大了也在义乌工作,有着自己的事业。多年前母亲离世后,老父亲就一个人在家里务农,一个人独自生活。父亲成了毕雪霞最大的牵挂。“家里发洪水了,要回家。”6月20日,毕雪霞和丈夫就决定向公司请假,孩子也要跟他们一起回来看外公。

然而,多方打听后,他们发现回家的道路因为塌方中断了,一家三口回家的计划不得不延迟,在等待回家的时间里,他们去超市购买了大量的米、面、油、蔬菜等食物。“我们最担心的是家里吃饭问题,村里这么多户家里进水了,最需要的是吃的饭和菜,所以我们买了很多,塞满了一车,想着给左邻右舍都带一些,解决大家的吃饭问题。”

6月22日上午,得知道路恢复后,毕雪霞一家三口在杭州集合,一起驱车赶回家。

到达歙县之后,因为又出现了塌方路段,阻挡了进村的道路,一直到当天16时许,他们才开车到达离村不远的地方。

“车子进不来,只能停在半路。亲戚骑了好几辆电动车才把我们和带的东西拉回来。”一路上的坎坷丝毫没有动摇毕雪霞和丈夫回家的决心。

把灶台重置起来再走

看着被洪水肆虐过的房子,毕雪霞心中很不是滋味,来不及歇一会,他们就开始忙活着收拾起来。

“一楼的家具被冲走了一些,剩下的电器也基本坏了,电冰箱、洗衣机和电视都用不了了,还有就是床、柜子和衣服。”看着自己使用了几十年的老家具被水冲毁,毕大爷心疼坏了,“这次水太大了,我活这么久没见过。”

收拾了三四天,家里总算能有地方下脚了。

“这是我们的家,家里发大水了我们再远也要回来把家打扫干净。”6月26日傍晚,毕雪霞和丈夫还在不停忙活着,父亲也在一间已经被冲毁一半的旧屋子内收拾着。

毕雪霞说,等到这一遍冲刷之后,还要用清水在屋内冲洗一遍消消毒就差不多了。

她的丈夫说,这两天要抓紧时间把厨房的窟窿补上,还要给家里的灶台重新置办一个煤气灶,最重要的是给岳父买几件新衣服,把家里都安排好,可能还需要一个星期时间,等到家里焕然一新他们再回杭州工作。

记者采访的当天,这个家里还传出了一个消息,在一家人的共同努力下,之前被洪水冲走的3头小猪,其中1头在下游的邻村中被找到了,失而复得的小猪也算带给了这个刚刚经历水灾的家庭一个小小的惊喜。

与毕雪霞家里一样,岭口村不少在外打拼的年轻人这几天都不远千里回到了老家,用自己的双手重建、重饰着自家的一砖一瓦。

正如毕雪霞所说的那样,“这个时候,家里需要我们,再远我们也要回家。”



03防患

当水漫进茶厂的时候,只能靠胡志明和父亲两个人将各个出入口堵住,“用锯末颗粒将门堵住”“在墙上凿出一个排水口”,经历了一晚上的忙乱,胡志明“抢救”出了大部分的成品茶叶。通过预先的准备与临时有效的举措,胡志明为茶厂挽回了不少的损失。洪水退却后,胡志明又投身于清淤除障工作,为村里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茶叶还在,希望就在。

排水渠上方的围墙

依水而建的茶厂

6月27日,胡志明开着铲车为村里清理路面忙碌了一上午。此时距离20日凌晨的山洪已经过去了一周多。

6月19日至27日14时,9天不到的时间内,黄山地区总雨量平均达582毫米。换算成库容量,接近四分之一个新安江或2个太平湖或200个杭州西湖。

已过不惑之年的胡志明经营着一家茶厂,茶厂位于歙县绍濂乡小溪村,往前走几百米就是清溪村,茶厂背靠桂溪,在村里茶厂的位置地势也相对较高。

胡志明以前当过兵,做过村书记,后来决心出来创业,承包了村里的地办起了茶厂,从周边茶农手里收购茶叶加工制茶,制作好的茶叶远销海外。

胡志明新收的这批茶叶大约价值300万元左右,原本打算等这批新茶全部制成成品后再统一运往外贸公司进行包装,如今只能等待雨过之后再做打算。

记者看到,在茶厂内,大门左侧放置着已经制作完成的成品茶,几乎堆到大半个厂房的高度。这些成品茶被一袋袋装满锯末颗粒的麻袋围成一圈,形成了一个保护屏障。厂房的主要出入口也都设置了锯末颗粒做成的防水屏障。

“水实在太大,太快了。”尽管如此,茶厂还有一定程度的进水,厂房内靠近河道的一侧,七八千斤还未“打火”的茶叶也已进水,数台制茶设备受损。“茶堆下面也有受潮的茶叶,加起来差不多一万多斤茶叶的损失”。

排水孔

“凿”出排水口

“我父亲70多岁了,也没见过这么大的水,以前也有水漫到过路面上的情况,但都没有这次的大。”胡志明说道。

6月20日凌晨,胡志明一夜未眠,出于对茶厂安全的考虑,他选择了留在茶厂过夜。连日来的降雨,河水水位的上升让他倍感担忧,这一夜他多次起床查看河水的高度,以确保茶厂的安全。

凌晨两点时,胡志明起床检查水位,“看起来还不是特别大,感觉没有问题”。然而,到了凌晨三四点钟,情况发生了变化。他注意到雨势的加重,不再是轻微的滴答声,而是变得像从山上倾泻而下的瀑布。五点十分左右,胡志明的父亲赶到茶厂时,洪水已经漫进了茶厂。

当洪水漫进茶厂,胡志明迅速将装满锯末颗粒的麻袋扛在肩上,与父亲并肩作战,将一袋又一袋的麻袋搬至各个出入口,以阻挡汹涌的洪水。

这是胡志明此前已经想好应对洪水的策略,一旦洪水泛滥,这些锯末颗粒将在关键时刻发挥重要作用,“锯末颗粒遇水会膨胀,从而形成一道临时的水坝。”然而,水的上涨速度远超预期,水深在茶厂内最高时达到了大约30公分,仅靠堵门显然不足以解决问题。

胡志明的父亲急忙使用电钻,在地势较低的洗手池下方的墙壁上凿出一个排水口,利用了地形的自然高低落差,为洪水提供了一个流出的通道,从而减少了茶厂的积水问题。

胡志明不敢想象,如果没有这个及时凿出的排水口,茶厂的水位继续上升,这批成品茶叶可能全部就毁了。

茶厂后面的桂溪河

未雨绸缪

早在一年前,胡志明就有了未雨绸缪的举措。

此前,小溪村在茶厂后面的河道岸边修筑了堤坝,胡志明回忆,2020年7月的那次洪灾,“那时候的水也很大,可是也仅仅有一点上坝”。

去年三月份,担心河水上涨对茶厂有所影响,胡志明又将堤坝加高了两米多高。

堆放的茶叶

从河边可以看到,在原本的石头砌成的河坝上,添加了高度约两米左右水泥砌的河坝。加高的河坝从茶厂一直延续到隔壁的菊花仓库,大约有一百多米的长度。此外,在茶厂另一侧道路旁的排水渠上方,胡志明也为其围墙加筑了水泥。

加高的河坝

通过及时自救措施和周密的提前准备,胡志明成功减少了大量的经济损失。“等到天气放晴后,我会重新把茶香送到客人的手中。”胡志明说道。(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徐宏博 张剑  文/摄)



歙县百姓蕴藉英雄气

6月19日,江淮地区入梅,歙县开始持续大到暴雨。

6月20日,歙县启动城区防洪一级响应。

暴雨纵注,洪水横行。梅雨10天,歙县28个乡镇全部受灾。

天地虽不仁,人间有真爱。

当地政府紧急转移安置群众。

交通、通讯、供电、供水等部门全力抢修。

消防、公安、武警、民兵等应急救援人员参与救灾。

……

来自各方的力量拧成一股绳,结成一张网,在洪水中为群众的自救重建兜住了底。

歙县群众也没有坐在家中等待救援。在暴雨的整个过程中,他们一直在努力自救,迎战灾情不屈不挠,守望相助不离不弃。

洪水过去,留下满地狼藉,也留下那么多动人的故事。

事前,有未雨绸缪防范洪水的茶场老板胡志明。

事中,有洪水中挨家通知村民的养猪户项白虎,手挽手救起骑车老人的厨师方俭、毕跃飞、陆成,为保护古建筑加入文保员队伍几次排险的村民许达。

事后,有为打通救援通道自愿拆除自家房屋的八旬老人杨积武,克服困难带上蔬菜回乡重建家园的游子毕雪霞,损失数百万仍选择坚守未来的中药材企业老板程金刚。

……

自立者强,自强者胜。暴雨和洪水是一场灾难,但有时候,正是灾难,让我们领悟到平凡生活的可贵、认识到乡邻亲朋的可爱、感受到同舟共济的力量。

灾情退去,重建的不只有家园,还有每个人的精神世界。

灾难总会过去,而在灾难中我们的努力带来的成长、我们的经历带来的感悟,将成为以后应对困难和挑战永不言输的底气,也成为未来幸福生活永不磨灭的底色。

一场洪水,为我们冲刷出了看待歙县的另一个视角:这里不但有绝美的江南风景,还有蕴藉英雄气的普通百姓。

这样自立自强的歙县,让大家怎能不喜欢。(陈卫华)



声明: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商报、安徽商报合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安徽商报或安徽商报合肥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