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高温天 他们徒步测量监测郯庐断裂带“风吹草动”
来源: 责任编辑:张春雨 分享到 2024-08-04 21:17:44

8月2日下午3点,在位于肥东县桥头集镇龙泉山脚下的合肥地震监测中心站肥东站,天气闷热,在阳光直射的地面上,温度计的指针已经指向接近50摄氏度。著名的郯庐断裂带就从不远处的野外水准观测场地中穿过,1985年以来,合肥地震监测中心站野外水准测量小组长年累月在这里开展跨断层短水准测量,冒着酷暑严寒,监测郯庐断裂带的“风吹草动”。

500米长的路“走”了近40年

“郯”是山东郯城,“庐”是安徽庐江,郯庐断裂带在安徽可算是家喻户晓。作为东亚大陆上的一系列北东向巨型断裂系中的一条主干断裂带,郯庐断裂带在中国境内延伸2400多公里,向北穿过东三省直到俄罗斯,向南延伸到湖北武穴附近。

几百年来,沿郯庐断裂带大大小小的地震频繁发生,1668年7月25日发生的郯城地震震级达8.5级,是截至目前最大的一次,也是我国大陆东部板块内部一次最强烈的地震。我省位于郯庐断裂带中南段,总体来说,地震活动性相对较弱,现代地震活动水平也相对偏低。

多年来,我国在郯庐断裂带沿线布设了多个跨断层水准测量点,监测地壳的运动变化,‌为中长期地震预测提供有效的依据。合肥地震监测中心站是我省唯一的定点短水准观测台站,也是我省唯一具有野外工作性质的地震台站。

位于龙泉山脚下的跨断层短水准测量场地三面环山,夏天格外闷热。测量场地中有一条杂草丛生的小路,小路之下看不见的地层深处,郯庐断裂带斜穿而过。仔细观察周围环境会发现端倪,小路一侧的水塘边,鲜艳的红砂岩非常醒目,小路另一侧的山上,则裸露着大理石和花岗岩,断层两侧“泾渭分明”。

合肥地震监测中心站运维室主任、野外水准测量小组负责人孙军告诉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合肥中心站主要负责监测郯庐断裂带的一个主干断层——池河-西山驿断裂的断层垂直活动,已经持续监测了近40年。“1985年到2018年,野外测量每天进行,测量小组的监测人员几乎是全年无休,很多老一辈的监测人员当年就住在台站,非常辛苦。”

2018年以来,根据中国地震局统一规划,野外测量调整为在每月规定日期和时间开展,一般每周两次,不论寒暑,风雨无阻。

助力研判地震活动不容分毫误差

       所谓跨断层短水准测量,就是利用水准仪和水准标尺,根据水平视线原理测量断层两侧垂直位移,判断断层活动特性,为专家研判地震活动提供基础数据。

下午2时30分,测量小组抵达测量场地,先不着急“开工”,水准仪被从设备箱中拿出来,先“晾”半个小时,适应环境温度。“水准仪从室内被拿到室外,首先要适应环境温度,使仪器内部和周围环境温度一致,否则会增加测量数据误差。”孙军介绍,随着科技的进步,地震监测手段也更加丰富多样,合肥地震监测中心站就有测震、地电阻率、钻孔应变、水位、水温、水氡、气氡等多种观测手段,很多工作可以使用仪器设备自动完成,但跨断层短水准测量依然需要人工徒步进行,其主要原因是精度要求高。高温天里,工作人员在测量过程中还要为仪器撑伞遮阳,同样是为了防止高温和阳光直射影响增加测量数据误差。

测量场地内,约500米长的距离被分为14个测站,两端和中间布设了3个水准基岩点,中间还有多个过渡点。测量人员在最东端的水准基岩点放下标尺,测量正式开始。地面以下22米深处,一个金属基岩标志被埋在稳定的岩石内部,确保了整体观测数据的稳定可靠。

从东走到西,测量人员一共要测量15个点的数据,再通过科学方法将这些数据汇总计算,最终得出断层两侧的高差。跨断层短水准测量属于精度要求最高的一等水准测量,为了确保数据准确可靠,测量要往、返进行,从最西边的水准基岩点向东再测量一遍。往、返测量的数据误差必须在限定的范围内,否则数据作废,还要在规定时间内重新测量。

酷暑天已经算是“好天气”

记者探访当天,合肥最高气温达35℃,水准仪和支架非常沉重,金属水准标尺长度近3米,测量人员扛着设备完成几个测量点的工作,已经汗流浃背。边走还要边挥舞镰刀砍掉遮挡视线的杂草树枝,往返测量一趟耗时1个半小时左右,测量人员的衣服已经被汗水浸透。    

孙军告诉记者,这样不刮风不下雨的天气已经算是“好天气”。测量工作按照相关技术规范要求,必须在规定日期的规定时间内完成,允许测量的时间都是经过精确计算的。今年7月初合肥地区遭遇连续暴雨,测量场地积水深度到小腿肚,测量人员冒着大风大雨在积水中寻找测量点,还要保证水准标尺绝对竖直,十分艰难。

测量小组成员孙伯乐从事野外观测已经11年,他告诉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野外杂草丛生,遇上阴雨天最多的就是蚊子,一巴掌下去能打死十来只。冬天地面积雪,为了数据准确,测量前还要清理积雪。2016年1月,肥东出现了近年来少有的极端严寒天气,户外气温接近零下10℃度,为了确保水准观测数据的连续率和稳定性,水准测量小组每天在测量前要先铲冰除雪,清理测量地面。

每周两次的测量经常赶上法定假期,对于测量人员来说,年三十在野外工作再正常不过,能够连续休个7天长假陪伴家人更是几乎不可能。遇上特殊情况,跨断层短水准观测还要恢复每天连续进行。2020年,测量小组就曾连续3个多月持续进行每天观测。

作为合肥地震监测中心站运维室的一部分,水准测量小组同时还承担着合肥、滁州、马鞍山、芜湖四个地市的地震监测设备运维任务,每个月出差将近二十天,休息陪伴家人的时间很少。为了尽量减少干扰,很多监测台站位置偏僻,有些位于深山,设备维护常常要跋山涉水。遇到极端天气,地震监测和运维人员与救灾人员一样,也是“逆行者”。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刘媛媛  通讯员 吴雯雯 实习生 李翔/文 杨雪娇/摄)

声明: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商报、安徽商报合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安徽商报或安徽商报合肥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