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殷殷嘱托 勇闯改革新路】安徽阜阳:王家坝芡实“上新”新品种
来源:安徽商报 责任编辑:张雪子 分享到 2024-08-15 17:18:18

8月13日,在阜南县王家坝镇仁超芡实基地,记者看到,绿色的芡叶层层叠叠铺满水面,一群飞鸟掠过水面,工人们戴着厚厚的手套,穿着皮裤,拿着镰刀在水塘中收割引进的没有刺的芡实果。

QQ截图20240815160731.jpg

“这已经是我们收的第二茬了,从8月开始一直到10月中旬,总共可以收十二三茬。”基地负责人任超告诉记者,现在一天能收几百斤的鲜果,然后根据果实大小,三四斤鲜果能晒成一斤干果。

“蒙洼蓄洪区地势低洼,容易积水,却很适宜种芡实。”据任超介绍,王家坝镇仁超种植基地成立于 2018 年,在王家坝李郢社区流转土地 520 亩,通过采用芡实、小麦轮作,不仅调整了农业产业结构,还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生态效益,每亩地一年产值有6000多元,目前带动务工 50 多人, 人均年收入 1.5 万元。

QQ截图20240815160750.jpg

“现在这种芡实是我去天长学习引进的外面没有刺的新品种。”任超一边拿着刚刚采摘出来的芡实一边向记者介绍说,经过近几年发展,基地实现了产、供、销一体化,种植的芡实品种不断更新优化,初加工设备也已完善,建设库容100立方米小型冷库一座,能够满足生产加工需要。基地已于2022年注册了“王家坝振兴”商标,年产值300多万元。

阜南县地处淮河中游,水多水少矛盾突出, 近年来,阜南县立足实际,趋利避害,因地制宜发展“五水一牧”适应性农业,探索出“深水鱼、浅水藕,滩涂洼地种杞柳,鸭鹅水上游,牛羊遍地走”生态农业发展新路径,闯出了一条水患灾害对抗性农业转变为水生态、水财富、人水和谐的生态适应性农业之路,王家坝人民也“借水生财”,让“芡实”成为王家坝人增收的“金钥匙”。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刘静文)

声明: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商报、安徽商报合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安徽商报或安徽商报合肥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