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县通高速之后,安徽年底将实现所有县城15分钟内上高速
来源:安徽商报 责任编辑:张春雨 分享到 2024-09-18 17:41:35

 9月18日下午,记者从安徽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全面深化改革 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安徽以深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改革为牵引,增动力、添活力,加快交通强省建设,多项工作进入全国前列,至2023年底,全省综合立体交通网总里程达25万公里、高铁里程2537公里、高速公路5804公里、干线公路2.32万公里,基本建成以合肥为中心米字型高铁网、“五纵十横”高速公路网、“通城达乡”干线公路网、“进村入户”农村公路网、“干支衔接、通江达海”高等级航道网和“一枢七支多点”机场体系,实现市市通高铁、县县通高速、乡镇通干线公路、村村通硬化路。

今年年底所有县城区将实现15分钟内上高速

近年来,我省高速公路网络体系日益完善,加快实施沪武高速、德上高速、溧宁高速等待贯通路段,及铜陵、池州长江公铁大桥等过江通道建设,破解高速公路主干道瓶颈制约。着力推进宁安高速、来六高速等皖苏、皖浙省际对接高速公路建设,有序推进阜淮高速、太蕲高速等连接中部地区和徐州至阜阳、五河至蒙城、天长至天柱山等城际互通的高速公路建设。此外,以东向对接长三角、合肥都市圈辐射周边的高速公路大通道为重点,积极推进宁芜高速、沪陕高速、宁洛高速、芜宣高速、京台高速等路网功能突出、交通流量较大的高速公路扩容改造。

记者了解到,截至2023年底,既有省际高速断头路全面打通,进一步缩短了安徽与沪苏浙的时空距离,加强了与鄂、赣、豫等中部省份对接,省际交通联系进一步强化;目前全省在建高速公路项目45个、里程2287公里,再创历史新高。预计到2025年,我省将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1900公里,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6800公里以上,高速公路密度达到4.85公里/百平方公里,六车道以上高速公路里程达到1100公里以上,高速公路主通道通行能力大幅提升。

在2021年,我省正式启动“县城通”高速行动,目前,舒城、阜南、黟县已成功实现县城通高速;合周高速寿颍段计划9月底前建成通车,实现霍邱县城通高速;合周高速颍临段、亳蒙高速二期工程正在抓紧开展施工,预计年底前实现临泉、涡阳县城通高速,届时全省所有县城区将实现15分钟内上高速。

安徽累计获批54个低空空域

据安徽省交通运输厅党组书记、厅长聂爱国介绍,安徽抢抓发展低空经济等新赛道,圆满完成国家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拓展低空经济、无人驾驶、智联汽车等应用场景,支持合肥开展“车路云一体化”试点城市建设,累计获批54个低空空域和43条航线、开通7条短途运输航线、10条无人机配送航线,“合肥滨湖国家森林公园园区自动驾驶项目”通过交通部现场核验。

记者从发布会现场了解到,在加强低空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目前全省已建成运营5个通用机场,砀山、金安、界首3个机场主体已完工,泗县、旌德、明光3个通用机场正在加快建设,绩溪、太湖、泾县、郎溪等一大批通用机场前期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指导各市建设临时起降场地76个,满足了旅游观光、应急救援、产品测试、航空运动等飞行需求。

此外,为切实提升飞行保障能力,安徽建成并运营省通航飞服平台A类飞行服务站,实现“一站式、一网通办”的7x24小时服务,支持指导合肥、芜湖、安庆、马鞍山等市依托产业发展实际,开发建设飞行服务平台,有效保障区内低空飞行活动。下一步,安徽将加快推进城市空中交通管理试点和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区建设等国家试点落地见效,推进我省“三网一中心一平台”建设取得新成效,持续拓展低空应用场景,为全省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大支撑,注入更大动能。

交通物流降本提质增效成效明显

交通是经济发展的血脉,是推进物流降本提质增效的重点环节和领域。安徽深化运输组织体系改革,完善江海联运、铁水联运网络,推进多式联运“一单制”“一箱制”,大宗货物“公转水”成效明显,交通物流降本提质增效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随着江淮运河的全线通航,我省正式进入“双通道达海、两运河入江、河江海联运”水运发展新格局。“今年1-7月水路货运量占综合运输比36.8%、较2023年底提升0.4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9个百分点。”据聂爱国介绍,安徽开通中国-墨西哥远洋滚装航线,“一企一策”服务新能源汽车“首位产业”,单车运费下降28美元;实现沪皖一体化通关和航线共仓管理,船舶装载率提高30%、运输周期缩短3天以上,降低成本约20%。支持网络货运新业态发展,经营平台数、接入运力数居全国首位,效率提升4~8倍、成本压缩6~8%。上半年全省社会物流成本占GDP降至13.4%,低于全国0.8个百分点;其中运输成本占53%,同比下降0.6个百分点。

据介绍,下一步,安徽将持续扎实加快水运安徽建设,推动安徽水运高质量发展,着力打造通江达海的内河航道网,高质量打造江淮干线水运大通道,协同推进长三角世界级港口群建设。同时,加快打造经济开放的水运物流体系,加快发展多式联运,加快建设融合创新的水运新型基础设施,推动智慧航道、智慧港口建设。(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刘静文)



声明: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商报、安徽商报合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安徽商报或安徽商报合肥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