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林业总产值已增加到5721亿元,稳居全国第一方阵;松材线虫病疫情防控五年攻坚行动目标完成率居全国前列;我省还是全国唯一的森林防火网格化管理试点省。9月19日,在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全面深化改革 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安徽省林业局局长周密介绍,林长制改革“安徽模式”“安徽经验”不断向全国输出,取得积极成效,并深化与高校的合作,引入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用于森林防火工作,围绕“森林经营”等领域,创新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加快实现“生态美”与“百姓富”有机统一。
我省林业总产值居全国第一方阵
安徽是林长制改革的发源地,2017年在全国率先探索实施林长制,2019年我省创建全国林长制改革示范区,林长制从安徽走向全国。
目前,全省5.2万名林长守护400余万公顷森林和100余万公顷湿地,形成了省级总林长负总责、市县总林长指挥协调、区域性林长督促调度、功能区林长抓特色、乡村林长抓落地的工作格局。
我省全面实施绿美江淮“十大行动”,持续推进“四廊两屏一圈两区”重点工程建设。“改革实施以来,全省累计完成人工造林453.4万亩、封山育林665.8万亩、退化林修复487.7万亩。”周密表示,美丽安徽的“绿色家底”更加厚实。
据介绍,示范区建设纳入了每年省委、省政府的涉林重点工作。我省还因地制宜设立30个先行区、90项体制机制创新点,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以点带面提升建设整体水平。林长制条例、林长制进党校、“林长+检察长”“小山变大山”等10余个改革经验被国家林草局重点推介。
我省拓展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打造木竹加工、特色经济林、生态旅游3个千亿元和木本油料、苗木花卉2个500亿元产业,全省林业总产值从改革前的3192亿元增加到5721亿元,稳居全国第一方阵。
周密介绍,五年来,林长制改革“安徽模式”“安徽经验”不断向全国输出,取得积极成效。
将启动大黄山彩色森林、皖北杨树更新等行动
去年11月我省正式实施绿美江淮行动,截至目前,全省已完成人工造林26.09万亩、封山育林74.48万亩,分别占年度计划任务的100.5%、67.7%;组织开展黄山市、六安市中央财政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建设,实施省级森林质量提升示范项目119个、省级特色林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园项目42个,启动建设绿美村庄200个、绿美乡镇80个。
“目前已形成了一些特色经验做法,包括打造长江百里生态湾、马鞍山市创新开展‘百村栽万树、林果进庭院’活动。”周密介绍,我省还将发挥林长制优势,实施见缝插绿、森林全覆盖、森林质量提升、大黄山彩色森林、皖北杨树更新等专项行动。
林地是改善生态环境、保障生态安全的重要载体,安徽省在全国率先成功实施林地占补平衡改革,发布总林长令,要求建设补充林地储备库,这也是“节约集约”的重要举措。目前,全省共建成补充林地储备库20096公顷,扣除2023年至今已使用7950公顷后,尚结余林地占补平衡指标12146公顷,基本满足建设项目占用林地占补平衡需要。
“我们统筹兼顾,合理保护利用,允许部分重大基础设施、公共事业和民生项目‘先占后补’。”省林业局总工程师李拥军介绍,我省做法获得国家林草局充分肯定。
今年历史首次全省森林火灾零发生
我省是全国唯一的森林防火网格化管理试点省,去年省政府出台试点省建设实施方案,为打通森林防火工作“最后一公里”提供“安徽方案”。
“我们统筹各级林长责任区域,划定省、市、县、乡、村五级森林防火网格2.6万个。”李拥军介绍,我省建设了全省统一、分级赋能的森林防火大数据平台,重点完成视频监控、无人机巡护建设,推进烟雾识别、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汇集各级网格基础数据13万余条,形成多位一体的管理“一张图”。另外,我省在重点生态功能区域引入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因地制宜选取13个县区分区开展试点治理,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建设样板。
今年我省新争取高火险区综合治理等各类项目资金3.4亿元,创历史新高。李拥军表示,全国森林防火网格化管理试点省建设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今年以来,全省保持森林火灾零发生,系历史首次。
据介绍,今年以来,省林业局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与中国科技大学、安徽农业大学等高校合作,在黄山等重点生态功能区域引入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用于森林防火工作,组织实施松材线虫病综合防治关键技术研发“揭榜挂帅”项目,并组织科技攻关,实施《大别山油茶与长林油茶杂交育种研究》等20个林业科研创新项目。
加快实现“生态美”与“百姓富”统一
多种树、种好树,不断提升森林经营能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一直是林农关注的重点。我省2006年开始试点,2007年全省推开,2010年基本完成集体林地确权发证工作。“实现了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促进了适度规模经营,盘活了森林资源,释放了发展潜力。”省林业局二级巡视员陈明安介绍,全省集体林地流转面积1350万亩,流转率25.48%,居全国前5位。
在“森林经营”上,我省率先提出了全生命周期森林可持续经营理念,建立分类经营、规划方案、基础支撑三个体系。陈明安介绍,今年,我省在去年16个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51614亩的基础上,扩大至35个试点、80731亩。
聚焦“山要怎么分、树要怎么砍、钱从哪里来,单家独户怎么办”的林改“四问”,我省围绕“森林经营、国有+集体、林票+碳票”等领域重点突破,创新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加快实现“生态美”与“百姓富”有机统一。陈明安介绍,我省正组织实施“百场带千村”行动,推动实现场村增收、农民增富、资源增效“三赢”。
自然保护地是生态建设的核心载体。我省已建立数量众多、类型丰富、功能多样的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313个,在保护生物多样化,维护生态安全方面取得了重要作用。目前我省已制定方案上报国家林业局,将通过整合优化,全省自然保护地将整合优化为220个,占国土面积比例约为8%。
陈明安介绍,我们将研究出台《安徽省自然保护地发展规划(2024~2035年)》,推进黄山(牯牛降)国家公园创建,助推大黄山世界级休闲度假康养旅游目的地建设,打造具有安徽特色、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汪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