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第130例!80后党员捐献造血干细胞为生命“续航”
来源:安徽商报 责任编辑:张春雨 分享到 2024-10-18 16:29:19

儿时看过的节目知识,在心中埋下了爱的种子,“捐献造血干细胞救人”的想法,在牟铯的脑海中萦绕已久。10月18日,80后党员牟铯在中科大附一院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这份珍贵的“生命种子”,为挽救远方陌生白血病患者的生命助力,也实现了她始终挂念在心的善举。

爱的夙愿儿时萌芽

牟铯1986年出生于湖北襄阳一个有爱的大家庭,孝顺的父母是她儿时的榜样。1981年,牟铯的姥爷因病去世,半年后姥姥又不幸偏瘫,“爸爸妈妈相互扶持,一边照顾姥姥,一边照顾幼小的我,一边还要上班。妈妈为姥姥喂饭洗澡,爸爸给姥姥烘烤尿片,每天夜里他们还要多次帮姥姥翻身,防止褥疮的生长……”正是这样的生活环境塑造了牟铯心地善良、乐于奉献的性格。 

“爸爸妈妈都很喜欢看正能量的电视节目,还记得有一次,我们观看的节目中全程记录了一位白血病患者通过成功移植造血干细胞获得新生,令我非常震撼!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可以捐献造血干细胞救人,真的很神奇,就像是命中注定的一种缘分!”牟铯说,就是这样一次机缘巧合,在她心里深深地埋下了一颗救人的“生命火种”。

奉献大爱挽救生命

参加工作后,牟铯定居合肥,并开始了无偿献血。2020年7月一次逛街时,牟铯看到献血屋,突然唤醒了儿时的记忆,她毫不犹豫踏进大门,配合医护人员进行血液检查及留样入库,成为了一名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目前,牟铯已累计献血2600毫升,在她的带动下,丈夫也积极参与,已无偿献血2400毫升,并登记成为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

2024年8月,牟铯接到合肥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电话,告知她与一名白血病患者初筛条件符合,“我很意外很激动,不假思索地回应了一声‘我愿意’!”随后,牟铯积极配合,顺利通过高分辨检查。然而就在体检前,很少生病的牟铯却感冒了,还伴随较严重的咳嗽,她多次问诊、加紧治疗,尽快完成了体检,减少患者的等待时间。

准备入院时,牟铯又遇到了困难,去年她的父母不幸先后大腿骨折,更换了人造关节仍在恢复期,其老公因工作性质常年在外,入院期间不但没有家属陪同,还需要考虑小学5年级儿子的学习辅导问题。虽然合肥市红十字会提出志愿者可以帮忙,牟铯却不愿麻烦别人,最终由她的父亲每天放学后将孩子送到医院,她在病房里坚持对孩子的学业进行辅导。“这些都是小问题,哪比得上挽救生命重要呢!”牟铯说。

18日上午,看到造血干细胞混悬液进入收集袋的那一刻,牟感慨道,“太伟大,这是生命的颜色。”历经4个小时,牟铯顺利采集342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完成此次捐献,成为安徽省第675例,合肥市第130例捐献者。

人生路上再添荣誉

牟铯是中铁四局城轨公司一名工程师,她工作敬业、勤恳苦干,参建兰新铁路(兰州—新疆甘青段)期间,工作生活条件相当艰苦,活动板房建造在一望无际的戈壁上,吃的水要去20公里外拉,用的水要沉淀两天后方可使用,春秋天强大的沙尘暴呼啸而来,没有一个角落能够抵挡,冬天最低气温达到零下30度……牟铯却在老公的陪伴下,硬是坚持了4个年头,也是那时,她光荣地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

工作10多年来,牟铯先后参加了合武铁路、上海地铁、杭州地铁、兰新铁路等国家重点级项目建设,荣获“奉献客运专线青年岗位能手”“公司三八红旗手”“优秀共产党员”,带领团队获得公司级“优秀组织奖”等荣誉。对于这次捐献造血干细胞,牟铯表示:“这是我人生道路上的一项新荣誉,也希望我的捐献能帮助患者恢复健康、走出阴霾,拥有充满希望的明天!”(庐红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许家权)


 

声明: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商报、安徽商报合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安徽商报或安徽商报合肥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