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有“景”风光无限!一系列依托场景需求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加速落地
来源:安徽商报 责任编辑:张春雨 分享到 2024-12-19 14:55:01

1970年,斯坦福大学成立技术许可办公室,充分挖掘“硅谷”等地的企业创新需求,逐渐推动科技成果从“值得转”到“愿意转”。科技成果商品的特殊性、复杂性和专业性,使有效转化成为国际共性难题。

国风新材料对接会

12月11日,安徽省科技厅对外发布《安徽省场景创新工作推进导引(试行)》,为全省场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落地提供指引。此前,11月28日,2024中国(合肥)场景创新生态大会在合肥召开,来自全国的专业人士、独角兽等新物种企业、科技创业者共聚合肥,共话场景创新的新机遇、新方向。

一个常态是,合肥持续有场景对接会议召开、场景创新机会嫁接、场景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量子燃气表、轨道全空间智能感知巡检、商场VR穿搭、智慧仓储物流、无人清洁船……一系列依托场景需求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正在合肥加速落地。

场景大会

需求在哪?

“每个月家里的燃气用量和费用,现在都能在手机上随时看到。”住在合肥市黎阳嘉苑小区的王先生家今年更换了量子燃气表。他打开手机上的合肥合燃华润燃气有限公司(简称“合燃华润”)微信公众号,能及时看到自家用气量及费用。这些数据,以往需要抄表员上门查看或者住户将数据报送给燃气部门后才能缴费。

另一方面,在合燃华润的物联网表管理平台中,全市物联网燃气表的通讯状态、上传率、异常事件上报等情况被逐一、准确地展示出来。“比如说用户家里如果有燃气泄漏以及非常态气量异常,系统可以远程发现,及时通知附近工作人员上门排查处理,能有效预防燃气泄漏引发的安全事故,保障用户的用气安全。这个过程中,量子通讯安全技术为保证数据通讯、调用等过程的精准和安全提供了保障。”该公司相关负责人12月10日介绍。

量子燃气表,源起“需求”,成于“场景”。

先说“需求”。随着城镇燃气行业信息化和数字化发展,物联网智能燃气表正逐步替代传统的IC卡燃气表、普通膜式燃气表,但海量数据在线传输、网络信息日益开放,也对信息安全防护提出更高要求。“开始大规模推NB表的时候,数据通讯安全就是我们重点考虑的问题。”截至今年11月底,合燃华润承担合肥市220多万用户、9000多户非民用户的天然气供应,数据通讯安全显得越发重要。

合燃华润燃气公司数字大屏实时监控居民用气安全

有了“需求”,去找技术。2020年7月,合燃华润开始谋划解决物联网表具通讯安全问题。合肥是国内量子科技培育和发展较早的城市,在有关部门的对接下,该公司与国盾量子开展合作,于当年9月底成功量产全国首批20块量子安全物联网表。

“需求”找到了技术,接下来是落地应用。目前,量子燃气表已在合肥市多个居民小区典型城市“场景”示范应用,应用数量接近千户。

在合燃华润物联网管理平台,量子技术融合下的用户用气数据,实时在大屏上滚动显示。未来,一些场站内关键设备的数据还根据不同级别权限实现加密传输。“安全”是需求,催生新“场景”。

今年5月28日,合燃华润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的“一种燃气表远程在线量子密钥管理方法”发明专利,开启了燃气表量子密钥管理新时代。

不限于燃气,更多的新技术“需求”潜藏着“场景”机会。

今年10月底,合肥市印发《开展国有企业场景应用创新试点的工作办法(试行)》,8家国企成首批试点单位。目标是,结合企业自身项目建设、生产运营等需求,释放场景机会,并与场景能力精准匹配,形成场景解决方案,通过2~3年的努力,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国有企业场景应用创新经验。

合肥轨道线路沿线安全监控后台

谁来推动?

在回顾全国首批量子燃气表诞生的过程时,合燃华润工作人员都有一个体会:“需求”到“落地应用”,中间需要一个推动力,并且这个流程是“反向”的。以往都是有了技术和产品再去找市场,现在则是先提出市场需求,再来找技术或与技术方共研共创。

实际上回过头看,从2020年以来的4年,这种“反向”推动正逐渐成为合肥的新“标签”。

12月10日,合肥场景公司联合中科焓能(安徽)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简称“中科焓能”)与合肥东部新中心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召开氢能源应用场景创新交流会……

同一天,合肥市场景工作专班会同国风新材料公司组织召开“场景应用对接会”,针对提升能源使用效率及运营管理水平、降低用电成本等命题,与遥迈智能、安徽三马、智软数字等能力企业进行方案交流、展开深度论讨,以数字赋能,助力企业解锁“新战力”……

12月13日,合肥发布该市乡村振兴公司农业面源全程防治和智能管控场景机会,推出蜀山区小庙镇将军社区2500亩农田试点区域,要求集成环境数据采集分析、智能预警、应急相应等技术与机制,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污染风险……

每周多场的场景对接会及持续的场景机会开放,背后有“推手”。

去年,合肥市场景应用创新促进中心有限公司(简称“合肥场景公司”)成立,为全国首个城市级场景公司,“政府指导、国资参股、市场运作”,负责统筹合肥场景工作和联动全市区县场景资源,为科创企业和需求单位提供全面场景创新服务。

合肥市还成立了全国首个专门推进场景创新工作的机关处室,组建全国首个场景工作专班,构建“处室+公司+中心+专班+合伙人+实验室”六位一体的全链条场景服务体系,发挥各方优势,常态化开展场景挖掘、策划、发布、对接、落地、推广等全流程场景促进服务。

在合肥轨道交通4号线桃花潭站,一套具有“飞天遁地”巡检能力的智慧化系统正为轨道交通安全提供智慧守护。今年年初,合肥市场景工作专班积极联动合肥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通号低空经济(合肥)科技有限公司、智地感知(合肥)科技有限公司,谋划以轨道交通为场景建设先发地,打造场景创新标杆案例,“全空间智能感知巡检系统”在今年7月份完成建设并开始运行。

其中,智地感知的光纤智能预警技术和通号低空公司的智能识别技术融合成了这套系统,“光纤相当于地铁隧道的‘小耳朵’,可以聆听和感知轨道线路周边非常细小的振动信息,7x24小时实时监控地铁保护区范围内地面施工状况等。”智地感知项目负责人王张强介绍。在光纤监测到区域异常振动信息后,通号低空公司的无人机即可远程遥控起飞,“从空中对地铁线路周边的地面施工等不安全因素进行智能识别,实时将视频画面和相关数据传回机房,后台可实时发出预警信息通知附近的工作人员去查看。”该公司市场总监高炜介绍。借助这套系统,将原本两天一次的巡检频率提升为一天两次巡检,大大提高效率,也节省了人力。从今年7月22日上线至今,该系统已巡查13000公里。目前,这项技术也同步在重庆、南京、石家庄、长沙等城市进一步推广。

对于合肥轨道集团来说,从今年3月开始的深度对接,开启了该集团智慧轨道地铁保护区无人巡检的新篇章。该集团科教中心科创处主管马迪迪介绍,随着交通线网的织密,轨道线路周边的区域安全保护对每天轨道列车的安全运营至关重要。这两家企业提供的技术方案结合现场需求,三方共同将地铁保护区巡查这个场景开发出来,打通技术体系闭环,实现应用落地。

“本身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就可以看作是一个超级大场景,相关技术团队、工程建设方都汇聚在这里。”不过,以往的传统技术创新模式多限于行业内部,而引入更多不同领域的专业化科技公司,为未来的城市轨道交通赋能,则是已走出的“下一步”。两家公司负责人也表示,合肥场景机会开放让他们的技术应用走出以往自己找市场的单向循环,依托合肥轨道交通安全巡查需求项目落地,与技术需求方的对接由政府专业化平台帮助推进,为企业精准找到了应用市场。   

   

轨道保护区域巡检系统

何处发力?

安徽省科技厅最新公开的《导引(试行)》中,提及创新推出三张清单工作制度,分别为需求倒逼(场景机会)清单、应用示范(场景能力)清单和标杆案例清单,以此统筹全省场景创新资源,为新技术新产品提供首试首用机会,加速推动特定领域技术革命性突破。

这方面,合肥从2022年开始正式启动的场景创新工作,正沿着自己的路径往前“探索”。

在2024中国(合肥)场景创新生态大会上,合肥市发改委主任徐斌介绍,合肥场景工作两年来,逐步建立了“全领域、全市域、全流程”工作框架。在全国首创“两张场景清单”,一方面释放城市场景资源与机遇,另一方面为本地优秀场景能力作推介、找市场。

作为全国首个全域场景开放城市,合肥就是一个“超大场景”,城市建设、民生服务、产业发展等领域的各种需求,在这里汇聚成各类“场景”,催生大量融合创新、共享共研“机会”,扎实推动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应用。

幻联科技是今年4月落户在合肥高新区的一家专注于脑机接口技术研发的创新企业,目前该公司技术正与安徽、陕西等省医院开展合作,在动物模型上应用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研究临床病理成因、发病机制等。落户后,该公司通过合肥场景工作专班相关部门的对接,和一家医院开展达成深度临床研发和试验合作,“省去了很多中间环节,精准匹配到我们需要的应用端。”该公司项目负责人说。

量子燃气表

自2022年以来,合肥大力推进重点产业、重要领域、重大区域场景应用创新。同时,合肥在国内率先提出谋划一批带动性强、覆盖面广的“超级”场景,按照产业和区域发展内在逻辑和阶段,策划场景项目,为前沿技术提供具有丰富显示度与展示性的验证应用环境,以推动技术迭代和产业发展。截至目前,已发布骆岗公园科创城市会客厅、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全域开放等4个超级场景。

11月28日的中国(合肥)场景创新生态大会上,合肥市正式发布“1124”生态体系, 同步发布50个场景机会,涵盖环境治理、城市建管、社会民生等多领域。现场,合肥市首批场景共建实验室签约,成立合肥市场景创新生态联盟。

长城战略咨询《中国场景创新研究报告2024》显示,2023~2024年度十大前沿技术突破性场景包括人工智能设计创新药、类人机器人协同制造、企业多能智能体、工业实景三维重建、城市级“车路云”一体化、绿氢“产储输用”一体化、超大规模智算等。 2024年上半年,全国GDP前100 的城市中有65个开展场景创新相关工作,比2023年增加25个。

合肥市提出,到2025年底,围绕战新产业融合发展,广泛开放城市场景机会,全面实现跨界资源整合协同创新,推动合肥场景深度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打造全国领先的场景创新生态。

一条“新路”,已然铺开。(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郜征/文 杨雪娇/摄)

声明: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商报、安徽商报合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安徽商报或安徽商报合肥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