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是乡愁的载体,农产品加工是以工促农的核心环节。在今年省两会上,省人大代表、安徽宁清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邱勤勤将目光聚焦在传统村落开发以及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上,她建议实施“土特产”品牌培育行动,推进我省农产品加工业,优化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乡村富民产业升级、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加大资金投入 重点扶持龙头企业
“农产品加工业处于一个充满机遇的发展阶段,国际市场、国内市场对农产品需求潜力巨大,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但是,我省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如规模小、品牌附加值低、技术创新能力低,资源制约愈加明显。”邱勤勤介绍,近年来,我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较快,但精深加工业发展仍处于发展阶段,且中小企业居多,带动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不强,特别是县域农产品加工整体上处于初加工阶段,缺乏技术支撑和储备,优质农产品供给不足。
目前能源、原材料和劳动力价格持续上涨,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不断提高。由于农业的生产周期长、见效慢、风险大,融资难问题也制约着我省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壮大。
邱勤勤建议,强化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省、市、县三级完善并落实好培育农产品加工业的各类专项扶持政策,提高政策的针对性、有效性,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壮大。“当前全省农产品加工业正处在规模扩张、结构优化的关键阶段,建议持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重点扶持农业龙头加工企业的技术创新和改造、基地建设、人才培养等。”
优化产业布局打造加工聚集区
邱勤勤认为,应优化产业布局和集聚发展。“明确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水产品主产区的县(市),按照‘一县一业’原则,明确主导产业,建设特色产业优势区。”可以依托现有现代农业产业园等园区,优化加工企业布局,推进优势产业和优势企业向优势区域集聚,重点打造农产品加工聚集区。
此外,各地应做好“土特产”文章,打造特色品牌,实施“土特产”品牌培育行动,围绕各地特色优势产业,促进资源整合,大力推进区域公用品牌建设。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邱勤勤建议,可以利用好推广业态创新和辐射引领。以农业产业迭代升级为方向,优化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围绕产地初加工、精深加工、副产物利用加工等层级支持农业龙头加工企业加快运用数字赋能;大力发展特色种养、特色食品、特色技艺,开发绿色、康养、文化等特色产品,以丰富业态提升价值链。同时探索利益链接机制,不断推广龙头加工企业带基地、基地连农户、产供销一条龙的发展模式。
建议培养传统村落和传统建筑保护人才
在今年的两会上,邱勤勤还关注到了徽文化重要发源地绩溪县的传统村落的保护。“绩溪县是全国第一批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全县31个中国传统村落,但目前真正得到有效开发利用的不足10个。”邱勤勤观察到目前县域内传统村落保护活化利用普遍存在的难题。
“利用率不高,保护资金来源较单一;乡村人才普遍缺乏,保障机制不健全。”邱勤勤介绍,目前不少有特色、有潜力的古村落受地理位置、公服配套设施、宣传手段不够等原因“养在深闺无人知”,保护资金主要靠政府补贴,个人无力修缮,乡村人才尤其年轻人外出,只剩老人与孩子长期“留守”,致使建筑趋于衰败。
她建议省直有关部门通过设立“传统村落古建筑保护利用基金”引导外部优势资源等方式,招引有实力的国有资本、社会资本参与到传统村落保护开发利用中,焕发传统村落开发利用“活力”。同时制定相关政策,鼓励省内高校开设传统村落和传统建筑保护相关专业,培养专业人才。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汪漪 武鹏/文 任逸玮/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