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底,我省合肥、黄山加入了过境免签“朋友圈”——合肥新桥机场和黄山屯溪国际机场口岸成为新增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口岸。眼见这波泼天的旅游流量即将抵达,省政协委员们也纷纷支招,助力我省壮大皖美文旅产业。
省政协委员朱学文:激活徽风皖韵资源
“我省文旅资源丰富,但尚未开展过全面系统的大普查,许多宝贵的文旅资源‘藏在深山人未识’。应尽快开展我省文旅资源大普查,系统建设文旅资源数据库。”省政协委员朱学文认为,合肥黄山加入240小时过境免签,意味着我省文旅产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应全面摸清我省文旅资源家底,因地制宜开发多种业态。再以普查结果为基础,从资源禀赋、经济效益等多角度,全面评估资源开发现状与潜力,分类确定开发利用等级。”他建议,我省应该立足未来3-5年乃至更长时间,每个市、县谋划实施1-2个标志性、特色性项目,重点推动“农业+文旅”“地质+文旅”“体育+文旅”等。
当前,我省一些地方旅游业仍停留在“门票经济”阶段,上下游产业牵动力不强,产业化程度不高。“我们要抢抓机遇,用市场的逻辑、资本的力量、平台的思维,全力做大做强文旅产业。”朱学文建议,积极争取中央资金投入,支持优秀文旅项目申报专项债,鼓励和支持各类涉旅资本开展项目投资、企业并购及股权投资等。借助行业商协会、产业联盟等,开展“双招双引”,引进一批总部企业、“群主”企业、新型文旅企业等。依托省内高校、职业学校等,开展校企订单式培养,积极培育一批懂管理、懂规划、懂业态的复合型人才,全面提升运营、服务、营销水平。
“聚焦徽文化、徽美食、徽民俗、徽工艺等,着力培育一批本土网络传播达人,持续扩大影响。”朱学文告诉记者,当前文旅产品供给、消费场景有待丰富,群众的体验感、沉浸感未能得到充分满足。因此,他建议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突出可视化、可体验、可感知,着力打好文化牌。围绕徽文化、桐城文化、新安理学等“历史文化”,花鼓灯、豆腐传统制作技艺等“民俗文化”,徽剧、黄梅戏、泗州戏等“戏曲文化”,黄山臭鳜鱼、八公山豆腐、淮南牛肉汤等各地“美食文化”,积极开展创作、创新,推出一批新作品、新产品、新服务。同时聚焦国际旅游市场,持续优化入境消费移动支付、外币使用环境,建立健全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服务标准。
省政协委员沈昕:推进我省农文旅融合发展
近年来,我省农文旅融合发展步入快车道,构建以农促旅、以旅兴农、文旅结合、城乡互动的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新局面。但省政协委员沈昕在调研中发现,我省农文旅发展仍存在产品同质化、品牌特色体现不足、宣传推介力度不足、基础化专业化精细化水平不足、人才匮乏等问题。“作为一种根植于农业、以文化为精髓、旅游为展现形式、商业为连接桥梁产业发展模式,农文旅融合发展决不能千篇一律、同质‘内卷’,而是要因地制宜、发挥优势,体现差异和特色,努力创新适合自身的发展路径。”
沈昕建议,创新农文旅融合新业态,推动“文旅+农业”“文旅+工业”“文旅+体育”“文旅+教育”等业态融合,打造农文旅融合发展亮点。“积极探索推动生态治理与大地景观的融合、新农村建设与乡土风情的融合、科技创新与旅游业态的融合、原乡文化与旅游体验的融合、生活方式与旅游行为的融合、公共服务与旅游服务的融合、农业产品与旅游商品的融合等。”她给记者举了几个例子,比如,地处黄山市黟县西北部的柯村,积极探索“红色+”路径,以传承红色文化为主线,通过“红色+农文旅”“红色+康养”“红色+乡创”,让红色乡村实现文旅蝶变。泾县立足于以文促旅、以旅兴农、农旅结合,通过展示千年农耕文化风采,加速了“农业+文旅”融合发展,让农耕文化节在实现乡村振兴中发挥积极作用,打造集农耕体验、非遗民俗、康养度假、亲子娱乐、美食品鉴于一体的新型田园综合体。
针对当前红红火火的“文旅+民宿”业态,沈昕认为,招引自带流量的高端住宿业品牌,重点打造精品民宿品牌集群,助力当地旅游资源快速“出圈”和“引流”。同时推动形成镇域旅游产业联盟,实现乡村酒店民宿行业规范管理和可持续发展。“以庐江为例,该县近年来持续推进精品民宿集群培育工程,推动民宿产业走上高水平、高质量发展之路,汤池-万山-柯坦、冶父山-白湖、罗河-龙桥-矾山三大民宿集聚区熠熠生辉,日益成为合肥乃至长三角地区知名的乡村旅游打卡地。”另外,她还建议,加大农文旅招商引资力度,加强农文旅人才的引进和培育。
省政协委员龚传胜:用好“大黄山”旅游流量
2024年1-9月,“大黄山”区域接待国内游客2.16亿人次,旅游总收入2318.34亿元。随着合肥黄山加入240小时过境免签阵营,我省要如何接住这源源不断的流量?省政协委员龚传胜表示,要“点绿成金”,用旅游流量促进当地农产品销售,推动乡村振兴。
据龚传胜介绍,我省目前有绿色有机地标农产品总数达6036个,其中绿色食品达4309个,居全国第2位。2023年全省新认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800个。“其中,大黄山区域的农产品特色明显、生态价值突出、环境好产品。”但由于该区域生产的农产品每个单品数量有限,在市场上竞争力不强,并没有发挥出优势,生态价值也没有得到体现。
龚传胜建议,在游客中心建设农产品体验馆,在景区附近建设农产品应用场景,让游客看到产品生产环境,增强游客对农产品品质认知。“比如,休宁泉水鱼、黄山黑鸡等特色品种配当地山泉水销售,一方面保障原产地农产品品质,特别是保存原汁原味,另一方面能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提高了综合效益。”同时制定产品标准,满足新消费群体需求。“依靠新技术制定新标准,推进绿色生产,加快新品种创新。解决好农产品基地生产、加工环境控制技术,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认证体系,做好鲜活农产品基地的生态安全生产技术研究与应用,进入景区的农产品都要有安全标准、品质标准。”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姜志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