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风采】全国政协委员翁建平:打击“伪科普” 加强重大慢性病防治
来源:安徽商报 责任编辑:张雪子 分享到 2025-02-19 11:06:34

当前,网络社交平台上的医疗“伪科普”问题日益严重,随处可见高价推销不靠谱的“神医秘方”、冒充医生讲述虚构的接诊故事……有些不法分子甚至利用“伪科普”牟利,不但侵害消费者权益,破坏了医疗行业的公信力,甚至有可能导致患者延误病情、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对此,全国政协委员、安徽医科大学校长翁建平建议,打击伪科普,加强重大慢性病防治,统一慢性病信息管理平台。

规范互联网健康科普管理

近年来,随着公众对健康知识关注度的不断提高和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网络医疗健康科普已成为广大民众获取健康知识的重要途径。“目前,互联网上有海量的健康科普信息,但有关信息发布主体的身份、资质、发布目的等因素直接影响健康科普质量,有的健康科普信息真真假假掺在一起具有很强的迷惑性,有的甚至是假借科普之名引流牟利行带货之实。”对此,翁建平建议,规范互联网健康科普管理,加强部门联合监管,打击伪科普,同时持续加强优质健康科普供给。

“相关部门应督促指导网站平台加强网络主播规范管理和主播资质核验,对无认证资质、假冒专业人士身份开展直播的账号依法依规依约从严处置。加大对为博流量搞假科普、打擦边球,造成恶劣影响行为的惩治力度。医疗机构应加强对单位内医务人员利用互联网平台开展健康科普工作的管理,对于违规违纪问题坚决严肃处理。”针对公众健康需求,翁建平建议组织邀请权威专家分享科学规范的健康知识信息,扩大权威、正规医疗科普的供给。“通过加强医学常识宣传,增强公众辨识能力。同时加大优质主播、优质内容流量扶持力度,提升主流价值引领,构建风清气朗的医疗科普生态环境。”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居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和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我国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等重大慢性疾病发病总体呈上升趋势,慢性病死亡人数占到居民总死亡的比例已超过80%。翁建平在调研中发现,慢性病信息化网络建设还有待完善,“建议在国家层面全面整合慢性病监测、筛查干预、诊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等信息平台,建立统一的慢性病防治信息系统。”同时开发远程诊疗、健康教育、健康管理等模块,为慢性病的“促、防、诊、控、治、康”六位一体化管理提供信息化支撑。另外,从医保基金划出一定比例用于建立慢性病预防基金,为慢性病预防提供资金保障,以较低的预防支出替代较高的疾病治疗支出。“通过建立健全商业保险运行机制,发挥社会保险的补充作用。”

为建设健康中国履职尽责

“我是医疗卫生和教育行业的一员,人民生命健康事业是我毕生的追求。”作为一名政协委员,翁建平多年来立足本职工作,积极为医疗卫生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建言献策,连续两年递交了聚焦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的提案。

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代表全国顶尖水平,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是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推进落实“大病不出省”的重要举措。截至目前,我国已有125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落地实施,安徽省去年有9家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全部开诊运营。翁建平在调研中发现,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过程中,由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管理模式带来的新问题以及如何加快医疗人才培养等问题还有待进一步解决。于是,他在去年的全国两会上递交了提案,并给出具体的对策建议。“这份提案随后得到国家相关部门的重视与答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去年提交的关于加快推动低空经济产业聚集发展的提案被列为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重点提案,并得到国家发改委的跟踪调研与详细答复。

“我的调研通常来自于我的日常工作和生活,看病接诊、学术研讨、组织管理等都是我的调研过程。”翁建平表示,未来将进一步提升参政履职水平,结合本职工作,发挥医卫特色优势,围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等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积极议政建言,为建设健康中国贡献力量。

【记者手记】

社交平台上的健康科普信息良莠不齐,给老百姓带来不小的困扰。伪科普“造谣一张嘴”,专业人士“辟谣要跑断腿”。正如全国政协委员翁建平所说的,为了守护老百姓的健康,相关部门要加强联合监管,规范互联网健康科普管理,打击伪科普。与此同时,还应该让科学权威的宣传占领科普阵地,通过建立健全健康科普知识发布和传播机制,增加权威健康科普知识供给,扩大健康科普知识的传播覆盖面,为老百姓准确查询和获取健康科普知识提供便利。今年初,国家卫生健康委在新闻发布会上透露,已在官网专门设立了“辟谣平台”,持续加大权威健康科普的供给,打击伪科普,同时在平台上接受群众的举报或者疑惑解答,通过这些来营造清朗的健康科普网络环境。伪科普或将无处藏身!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姜志远)

声明: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商报、安徽商报合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安徽商报或安徽商报合肥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