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全国两会】​全国人大代表郭国平:建议培养量子计算应用型工程师
来源:安徽商报 责任编辑:陈卫华 分享到 2025-03-04 19:05:53

量子计算技术作为21世纪最具战略意义的前沿科技之一,已成为全球科技竞争的核心领域。今年全国两会,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合肥本源量子计算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郭国平聚焦我国自主超导量子计算机制造链建设,建议从政策支持、产业链协同、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大对我国首条也是唯一一条自主量子计算机制造链“幼苗”扶持力度,进而推动中国量子计算产业高质量发展。

加大扶持力度,护航量子计算“幼苗”

中国在量子计算领域已建成第一条自主超导量子芯片生产线,中国第三代自主超导量子计算机“本源悟空”的上线标志着我国已初步形成中国第一条自主超导量子计算机制造链。

“量子计算的核心竞争力在于芯片制造、测控系统和操作系统等关键技术。”郭国平表示,中国量子计算产业链尚不成熟,存在原材料供应商匮乏、设备通用化加工能力有限等问题,导致量子计算机生产成本高、质量不稳定。

郭国平透露,“本源悟空”搭载3.0版本量子计算机操作系统,自上线以来已经完成139个国家和地区的34万个量子计算任务,已经持续稳定对全球提供量子算力服务超过一年,全球访问用户超2000万。这是中国自主量子算力首次大规模长时间稳定向全球提供量子算力。

同时,他还建议加大我国自主量子计算产品“出海”扶持力度,加强国际合作与技术输出,建立国际合作平台,并通过加强人才培养,推动产学研协同“出海”。

量子科技人才短缺,亟需大力培养

“我国量子计算人才短缺,供需矛盾突出。”郭国平介绍说,行业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量子计算领域专业人才储备量仅约千人规模,且根据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需求测算,相关岗位缺口已达数万量级。国内多数量子计算企业面临招聘难题,量子计算研究型、应用型和技工型人才缺口巨大。

“国外量子计算人才培养加速布局,我国差距渐显。”郭国平说,我国在量子计算人才培养的政策推动、教育体系融入、校企联合等方面,尚存在较大提升空间,亟需加快步伐追赶。他认为,应当构建多层次量子计算人才教育体系,多元化解量子科技人才短缺问题。

由此,郭国平建议,加大量子计算专业设置数量,基于未来技术学院开展量子计算人才教育体系建设,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高端量子计算人才。同时,将量子计算列入国家卓越工程师计划,培养符合量子计算产业发展需求的量子计算应用型工程师。

随着量子信息技术工程化、产业化发展,将有大量的量子设备研发、组装、生产的产线和工厂建立,这意味着像经典计算一样需要庞大专业的技术工人团队。郭国平建议着手职业院校量子计算技工人才培养。“高职院校可结合量子计算产业工程化、产业化发展需求,开设量子计算相关专业的技工课程,培养掌握量子计算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的专业技术人才。”他表示。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武鹏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声明: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商报、安徽商报合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安徽商报或安徽商报合肥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