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来自卫生健康领域一线的代表,全国人大代表、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徐晓婵长期与患者打交道,深知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和看病就医痛点。今年全国两会,徐晓婵聚焦人民群众医疗卫生方面的“急愁难盼”,提出了居民医保缴费避免“一刀切”,以及分级诊疗等方面的建议。
建议居民医保缴费差异化
“我在调研走访中了解到,今年老百姓关注的一个热点是居民医保问题。”徐晓婵告诉记者,从2016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之后,现在农村新农合与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已经统一整合成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目前医保缴费的标准分为个人标准和政府补助标准。2016-2024年,随着医疗费用支出的增长,两个补助标准也在逐年升高。
“值得关注的是,居民医保参保人大部分是中低收入群体,甚至还有一部分无收入群体,比如,新生儿、学生、老年人等。”徐晓婵表示,一个家庭中,如果无收入家庭成员占比较高,参保压力就会比较大,很可能出现部分家庭成员参保中断的情况。然而这样的家庭承担医疗风险的能力也比较弱,一旦出现疾病很容易导致因病致贫或返贫。
对此,徐晓婵今年提出关于加大财政补助力度,促进居民医保可持续运行的相关建议。“希望能够将缴费机制差异化,对于中低收入家庭,特别是无收入群体的个人缴费部分给予政策倾斜,探索按收入进行分档缴费的机制,避免‘一刀切’。”她说。
此外,徐晓婵还建议,参保人可以实行“一次缴费、多项选择”。具体来说,现在的普惠性商业补充保险与居民医保不是同步缴纳。可以把居民医保作为一次缴费多项选择的必选项,普惠型商业补充保险则作为自选项,一次性完成当年缴费,避免有需求的参保人漏缴,同时减轻基层工作人员负担。
分级诊疗可建省域内统一信息共享平台
分级诊疗是一种按照疾病的轻重缓急及治疗的难易程度,将患者分配到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模式。
在去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期间,徐晓婵提出了关于分级诊疗中基层医疗能力提升的建议。到了去年6月,她收到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正式书面答复,指出将“持续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不断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徐晓婵介绍说,分级诊疗在优化医疗资源配置、降低医疗成本、提升医疗服务效率和质量以及促进医疗连续性方面有明显优势。目前,我国分级诊疗已取得显著成效,但由于患者就医习惯、医疗机构缺乏有效转诊通道等各种因素影响,各级医疗机构尚未充分发挥分诊转诊作用。2024年10月,国家卫健委会同国家中医药局、国家疾控局印发《关于加强首诊和转诊服务提高医疗服务连续性的通知》,加强首诊和转诊服务,健全医疗机构分工协作机制,提升医疗服务连续性,改善患者就医体验。
今年全国两会,徐晓婵继续围绕分级诊疗发声,建议对院方及患者进行“供需双需”专项研究,“通过不同地区患者就医习惯以及市县级三级医院常规接诊能力,合理制定分诊转诊政策,逐步引导患者通过分级诊疗通道进行转诊。”
她认为,应当建设省域内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在向患者提供转诊信息时,优先提供就近医院信息,但同时提供省域内其他同级医院信息,供医患双方双向选择。在患者就医习惯尚未形成之前,不宜“一刀切”进行定向转诊,建议通过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引导患者就近向与疾病诊疗相符的医院转诊。同时考虑院方接诊能力,允许医院按事实情况确定是否接诊。
“建议各级医院明确分诊转诊‘责任人’,责任人需具备临床诊断能力,且能够长期从事分诊转诊工作,并提供一定接续性服务。”徐晓婵举例说,可由基层全科医生以及各级医院全科医学科负责分诊转诊工作。“尽量避免在医院内重新成立新的职能科室,不增加医院负担。同时,建议给予分诊转诊‘责任人’一定激励措施。”她说。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武鹏 图片由徐晓婵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