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对“静”的解释是:静,审也。从青,争声。
静,是形声字,本意为恬静平和。《菜根谭》有云:每临大事有静气。临大事,须决策果断。但在此之前,有一样不可少,就是“静气”。先静而后安,心安才能广思,而后才能有周到之思虑。
欲动,则先静。然人之静气,多非天生,得靠养。
自律养静。人心恣肆,无所顾虑,容易沦为肆意妄为。恣意而无所约束,人欲静而心不止,静气自然无从谈起。知所为,亦有所不为,得意不忘形,失意不沉沦,浮沉之间亦能保有本心,明心而生静。
艰苦养静。自律而生静气,是从内而生。外在的艰难困苦,则是由外而起。从小生活在蜜罐里的人,生活中往往只知甜,而不知苦。这样的人生,若是一帆风顺,自然皆大欢喜。可若是碰到了坎坎坷坷,一不顺心,容易莽撞乱方寸,应对失当。
反之,艰难困苦中滋生的,不仅仅是怨气,也可能是静气。人若在艰难中沉沦,一蹶不振,自然只有怨气相随。因苦生怨,因怨而愈苦,人生从此陷入恶性循环。自此,苦难如泥沼一般,无法拔足。
可若是能于苦难之中,不沉沦,不放弃,于历练之中便可心生静气。这样的静气,养于心,露于色,就是遇事之时的处事不惊,决断之时的从容果断。兴衰荣辱,风雨雷电,都是由外而内滋养静气的养分。
读书养静。书中有万里路,能拓宽眼界;书中有千般美,能陶冶心性。书中,还有无数前人的智慧,能修身修心。一书在手,浮躁之气涤荡一空。人心在书海中浮沉,汲取养分与智慧,亦是养静气之良法。
动处失真,静处生慧。过度的动,容易迷失自我。于繁动俗世中,涵养几分静气,长存心间,少些浮躁,多点从容,人生也就进退有据,开阔豁达了。
(郭华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