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路千里,润泽万家。长丰智慧水务集团前身是长丰县自来水厂,成立于1979年。弹指间,历经46载,长丰“供水人”用智慧、用真抓实干、用敢人为先的决心,跨过一道道坎,迈过一条条河,爬过一个个坡,把汩汩清泉送到千万家万户。
用户数量从1500户到如今的25万户,服务人口由不到3万增加至100多万人,服务面积由不足6平方公里到如今的1900平方公里,服务乡镇由仅一个城关镇城区内扩展至全县域14个乡镇及淮南市曹庵、史院两乡镇,制水厂从1座日供水500吨到如今的3座现代化大型水厂,服务网点由1处到如今的16处,日总供水能力36万吨,DN100以上输配水管网总长2000公里,年供水量4212万吨。
寻迹历史 开创新未来
在水湖镇下塘路一个大院内,是长丰县自来水厂成立之初的办公之地。院内一幢红砖砌成的水塔依旧矗立。“水塔高30多米,可以蓄水约150吨。”今年75岁的退休职工钱维华介绍。此塔建立于1979年,混凝土和红砖累建而成。“当时水厂制水能力有限,一天制水量只有500吨,也不是全天侯送水。”作为供水老物件,这水塔早已停用,成了一代人的回忆。
坐落县城城北公园北侧的老水厂 杜刚/摄
随着长丰县城镇化建设加速,人口不断增长,加之供水体制的改革,新一代长丰供水人攻坚克难,奋勇争先,长丰供水事业迎来了“小阳春”。46载,从一个小水厂到集团公司,下属5个子公司,在全县14个乡镇,实现“一乡(镇)一所”完美配置,供水能力和服务水平跃上全省先列,实现全国叫得响、有名气、有品牌。
敢为人先 实现城乡一体
2017年,长丰县城乡供水一体化正式实施,长丰智慧水务仅用2年时间,就在全省率先破解“各自为政”的乡镇供水格局,将全县14个乡镇供水事务收归国有,实现长丰城乡供水一体化、国有化。
几年下来,长丰供水事业取得跨越式发展。长丰县实现了“一乡(镇)一所、两纵三横、三点四源、五站六式”供水格局,形成了互连互通、互为保障的供水“一张网”供水脉络,城乡居民同饮一网水,并因此获得“中国基层治水十大经验”的荣誉。同时,长丰县城乡供水一体化农村供水工作还入选水利部《农村供水县域统管典型案例》,为合肥市唯一入选县(区)。
龙门寺中心水厂平流池 杜刚/摄
如今,长丰智慧水务集团已实现日制水能力36万立方米,日调配水能力56万立方米,覆盖全县14个乡镇和淮南市曹庵、史院两个乡镇百余万人口。农村用户从0增加到16万户,率先在全省实现农村饮水安全动态清零,长丰县域均实现24小时供水,全年服务“不打烊”。“现在自来水干净卫生,用得舒心,吃得安心,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甜蜜。”水湖镇颜湖社区68岁居民张凤霞在厨房清洗着自家种的蔬菜,对当下生活全是满满的幸福味道。
民生工程 提升供水能力
2020年11月,长丰县龙门寺中心水厂项目开工建设。该项目是长丰县迄今为止规模最大、投资最高、效益最丰的供水工程,是长丰供水事业的百年大计。每天30万立方米的供水能力(含改建二水厂),全面提高了全县供水保障。去年,龙门寺中心水厂入选了2024年度省级农村供水标准化管理工程名单(第一批),长丰县也因此被评为2024年度通过省级初验的县域农村饮水安全标准化建设县(区)。
严把水质检测保障饮水安全 杜刚/摄
随着长丰县全面推进建设世界级新能源汽车城,岗集、双墩、下塘和水湖“四城”联动,上下游配套企业蜂拥而至,人气不断集聚,供水保障必须“走在前列”。2024年11月,长丰县瓦埠湖引调水工程正式开工建设,该工程可抵遇50年一遇大旱,保障县区两地120多万人安全稳定用水。同时,通过已经投用的“引江济淮”工程,把长江水通过瓦埠湖引进淮河,实现长丰人也能喝上长江水的愿望。
风雨兼程,路途漫漫,勇立潮头。长丰智慧水务集团始终以“供水为中心、服务为龙头、安全为保障、发展为主线”的管理目标,服务全县人民。先后获得“合肥市城镇供水规范化目标考核第一”“合肥市工人先锋号”“第十四届合肥市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杜刚 张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