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端装备集中亮相!世界雷达博览会首次在安徽举办
来源:安徽商报 责任编辑:张雪子 分享到 2025-05-18 14:52:23

全方位守护低空安全的雷达、智慧交通“引航员”能穿透能见度极低的云雾、全谱系气象雷达预警全尺度灾害性天气、40余万行代码打破行业长期存在的兼容性差等难题……5月17日,2025第十一届世界雷达博览会在合肥开幕,为该博览会首次落地安徽举办,将持续至19日。博览会上,以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简称“中国电科”)为代表的“国之重器”研发和产业化单位及企业,带来了众多气象、交通、低空等领域的先进雷达产品,展示我国雷达技术在多领域的融合应用。

展示“国之重器”硬实力

高机动、多功能、防空反导……走进此次博览会尖端装备展区,各型电子信息装备让观众大饱眼福。

中国电科在尖端装备区展出覆盖系列高机动、多功能、反隐身等多型装备。低空反无系统预警感知中枢,多次取得反无作战佳绩,被誉为“世界级反无明星产品”……现场展出的JY-11 S波段三面阵低空监视雷达,采用先进的数字阵列技术和软件化雷达技术,能同时探测和跟踪战斗机、低空巡航导弹以及中小型、微小型无人机,具有多任务能力强、低慢小目标探测威力大、跟踪数据率高、自动化程度高等特点,可为光电设备、高精度雷达提供引导和目标指示。

“这个雷达完成固定部署后,可以做到4个月无需维护。”专家介绍的这款无人值守雷达就是JYL-1远程三坐标监视雷达,其采用高可靠和全自动运行设计,主要担负对空警戒、引导和空中交通管制的探测任务,可满足高原、高山、高寒、荒漠、海岛、雨林等边远艰苦地区无人值守雷达站的建设要求。

现场展出的“变形金刚”全新一代YLC-16 S波段三坐标警戒雷达,采用全数字、全固态有源相控阵体制设计,雷达阵面使用先进的长方块“积木化”设计,提高雷达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能够在高山、海岛等艰苦地区实现无人值守,并可在千里之外对雷达实现远程遥控。

在尖端装备区,于前几届珠海航展亮相就引起轰动的隐身雷达和全能雷达,也来到此次博览会现场。

工作人员介绍,展出的JY-27V高机动米波警戒雷达是全新一代米波反隐身雷达,采用“低频段+大功率孔径+精细智能化算法”三大利器加身,对隐身目标精准捕捉,使其无处遁形。它是隐身目标探测的“艺术大师”,特有的大阵面大展收比设计,让其10分钟实现快速架收,像拉手风琴一样行云流水。

QQ20250518-145502.png

作为“侦察战”的主角之一,全能雷达冠军SLC-7再度参展。作为第四代情报雷达的代表型号,SLC-7可实现多目标探测跟踪和攻击能力,具有作用距离远、数据率高、自适应抗干扰、快速识别目标、高可靠性以及同时完成多目标搜索、识别、捕获和跟踪等多种优点。其不仅能定位隐身飞机、常规固定翼飞机、直升机、无人机等,还能定位火炮和火箭弹目标,用途之广泛远超其它许多同类雷达。

作为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电磁对抗装备研发力量,中国电科可提供智能化、一体化、体系化的电磁空间对抗整体解决方案。在电磁对抗板块,中国电科现场展示了电磁侦察、电磁杀伤和电磁防御等装备。展出的非协同探测定位设备,可利用民用环境中广泛存在的调频广播信号、数字电视信号作为照射源,对空中目标进行探测、定位和跟踪,形成目标航迹。

返回舱每次落地之前会经过“黑障区”,飞行器被鞘套包围,其发射的信号能量被等离子体吸收而衰减,地面测控接收机无法捕获信号。此时,一只“智慧眼”可以持续跟踪测量返回器,实现对目标的跟踪定位。通过雷达反射式测量技术,能智能判断“黑障区”状态,实时选择最优波形、调度方式和处理算法,通过建立电磁模型迭代仿真验证,确保返回舱全程都在雷达“视线”范围内。

打造防灾减灾“前哨兵”

高耸的雷达天线在边疆哨所转动,巍峨的雷达塔像一柄银色长枪直指苍穹,如圆盘的机载雷达助力战机精准探测目标画面……提及雷达,人们的脑海中多会浮现与国防军事、航空航天等领域相关的画面。其实,我国雷达技术的研发早已突破专业领域的局限,悄然融入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为大众的日常出行、生活安全、生态保护等提供着坚实保障与便利。

雷雨,降水概率70%……人们经常能从天气预报上看到这样的字眼。但是“几点下、下多大、哪儿下”,这三个公众迫切想知道的问题天气预报员却很难回答,系列气象雷达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了基础。

现场工作人员介绍,S波段、C波段和X波段雷达是我国应用较为广泛的天气雷达。S 波段天气雷达凭借穿透能力强、衰减小的特性,牢牢监测着天气动向。当台风生成、路径逐渐靠近,S 波段雷达能精准捕捉其强度、位置变化,为提前做好防风抗灾部署争取宝贵时间。内陆地区的 C 波段天气雷达也毫不逊色,面对一般性降水,它反射强,能细致分析降雨信息,助力气象部门准确预报降水量、降水范围。而 X 波段雷达则凭借体积小、时空分辨率高的优势,在观测生消变化迅速的中小尺度天气系统时大显身手,有效填补 S 波段和 C 波段雷达观测网的盲区,对突发的雷暴、冰雹等灾害性天气提前预警,让人们有机会提前防范,减少损失。

福州市闽侯县雪峰雷达阵地的全国首部 S 波段双偏振相控阵天气雷达,它能快速监测雷达站周围 24 公里高度以下、460 公里范围内云、雨等天气目标的位置、分布、强度,精准测量 230 公里范围内天气目标径向速度、速度谱宽及双偏振参数。这一强大的监测能力,可有效提高对台风、雷暴、冰雹、下击暴流、龙卷等灾害性天气的信息获取和预警能力,让气象预警更加及时、精准,为百姓生活撑起一把坚实的 “保护伞”。

从道路交通到民用航空,雷达如同一位永不疲倦的哨兵,用电磁波编织着一张隐形的安全网。民航领域,由中国电科研发的相控阵雷达技术,如同为机场配备了一台高精度的“CT”,为飞行员提供准确的气象信息。工作人员介绍,坐落在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的C波段相控阵天气雷达,是全球首部服务于民航气象业务的相控阵天气雷达,90秒内完成40层体积扫描,空间分辨率达75米,采用分布式发射和接收技术,可靠性由600小时提升至3000小时以上,大幅度提升复杂天气条件下空管安全的运行能力。

在广袤的田野间,病虫害是农业生产的大敌,传统的病虫害监测主要依靠人工田间巡查,效率低且难以做到早期预警。长着“火眼金睛”和“智慧头脑”的探虫雷达为我国首个高分辨多频段全极化探虫雷达,通过对探测跟踪结果的数据处理,实现对有害昆虫振翅频率、体长、体重、雷达散射截面、头部朝向的测量。该雷达已获取三年以上的迁飞昆虫科学观测数据,为农业害虫的空中迁飞规律、种群结构特征等研究提供了关键数据支撑,相关研究成果为构建全国性昆虫迁飞预警平台奠定技术基础。

此次博览会,来自多个国家的驻华使节及外企现场了解、参观中国雷达技术及产品。

现场工作人员介绍,2020年12月8日,中尼两国联合对外宣布了珠穆朗玛峰8848.86米的最新高程。这背后,有中国电科研制的雪深雷达探测仪的精准助力。该雷达利用天线发射和接收高频电磁波来探测地面雪深,能够精准排除掉积雪厚度的“虚高”指数,探测珠峰峰顶的实际冰雪层厚度。

而在考古领域,我国雷达产品助力三星堆遗址等世界重要考古发现。2020年5月,中国电科研发的探地雷达对三星堆其中一处祭祀坑遗址进行雷达扫描,助力考古团队探测文物的埋藏深度、大小及数量,为文物保护和后续挖掘工作夯实技术基础。

(安徽商报 元新闻记者 郜征/文 杨雪娇/摄)

声明: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商报、安徽商报合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安徽商报或安徽商报合肥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