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全国劳动模范”刘琴:“牛劲”闯出牛产业 弹响基层治理“好琴音”
来源:安徽商报 责任编辑:张春雨 分享到 2025-05-22 18:59:33

一碗淮南牛肉汤背后,是肉牛养殖产业的支撑。在淮南市潘集区古沟回族乡太平村,养牛已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明星产业。而一个产业壮大的背后,是一群人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和付出。太平村的刘琴,带领乡亲们致富,成了“养牛女状元”,在基层治理中弹出一曲又一曲“好琴音”。

全国劳模:“牛劲”闯出“牛”路

“一开始我在家里打算养牛的时候,我的公公其实很反对,认为我是一个农村家庭妇女,搞不出什么名堂来,还影响操持家务。”刘琴说,自己有一股“牛劲”,认准了养牛这件事,就打算走到底。

“毕竟养牛比传统种植的效益还是会好很多,普通农户家庭养一年的牛和种一年的庄稼,收入完全不同。”刘琴说,淮南有全国闻名的牛肉汤,养牛作为牛肉汤产业的前端,一定会有大的发展空间,在乡村振兴中能够大有作为。

2001年,刘琴从两头牛养起,边学习边养殖,每天起早贪黑,琢磨养牛技术,逐渐从门外汉自学成为牛病防治的行家里手。“记得第一次养牛,那一年牛出栏后,就挣了3000多块钱,当年在农村可不是一笔小数目。”刘琴说,看到了致富的希望,也就坚定了养牛的信心。

此后,刘琴稳扎稳打,从数十头到数百头,肉牛养殖规模不断扩大。“一人致富不算富,带领乡亲一起致富,才叫同走幸福路。”刘琴笑着说。

2017年,她牵头注册成立了养殖合作社,利用大户带动的优势,提供场地、饲料,举办养殖培训班,为村民免费提供养殖技术,帮助他们增产增收。

今年39岁的耿真是太平村村民,原来开大货车跑运输的他,因为在一场交通事故中导致重度伤残,生活一下子跌入谷底,曾一度迷茫,不愿走出家门。

“刘琴大姐知道我出车祸伤残了,经常来我家,找我和我妈拉呱,鼓励我勇敢面对逆境,帮我们家庭在生产经营上出主意。”耿真告诉记者,在刘琴的耐心劝说和无偿帮助下,2020年他尝试养牛。

“她不仅上门给我在养牛方面进行指导,还帮着运饲料。政策上有啥不懂的,我都找她问。”耿真说,如今他家的养牛规模越来越大,从小牛繁殖到育肥,实现了一条龙,效益可观。“受伤后,我曾经觉得自己残了、废了,现在彻底从阴霾里走出来了。肢体残缺,还是可以勤劳,一样能发家致富。”他笑着说。

在刘琴的带动下,太平村养牛户从最初的5户发展至近百户,80余户村民年均增收超5万元,她成为了村民眼中当之无愧的致富“领头雁” 。不仅带富了乡村,也带来了产业。在太平村,总投资2800万元的顺鑫黄牛养殖项目,成为当地的产业新星。而整个潘集区古沟回族乡的畜禽养殖业年产值早已突破亿元。

今年4月底,刘琴获得“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进京接受表彰。

人大代表:用心为基层群众代言

“加上今年前不久参加全国劳动模范的表彰大会,我已经十四次走进人民大会堂了,每一次都感到光荣和自豪,也倍感任务更艰巨,路也更遥远。”刘琴说,2013年开始,她连续三届当选全国人大代表,用心用情履职尽责,已经先后提出了46件建议,都是反映了基层群众的心声。

“我连续三年呼吁提高农村养老金,推动城乡居民医保缴费系统接入村级政务平台;针对秸秆禁烧争议,我提出‘分区域动态管控’方案,被农业农村部采纳为皖北试点政策。”刘琴告诉记者,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她关注的是基层群众,特别是农民家庭反映比较集中的居民医保个人缴费问题。

从2016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之后,农村新农合与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已经统一整合成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对于普通农民家庭来说,如果没有务工收入,单纯依靠种地,收入其实并不高。而居民医保缴费标准逐年提高,这让不少农民家庭的缴费参保积极性受挫。”刘琴说,为此她提交了相关建议,呼吁为基层群众减负,更好地守护百姓健康,“相信会得到政府相关部门的满意答复,会推进相关工作的开展。”

在古沟回族乡太平村的办公楼二楼,“全国人大代表刘琴综治工作室”“太平村刘琴调解工作室——和盼纠纷调解室”“琴促民风妇联执委工作室”,三块标牌,每一块都有着沉甸甸的分量。

“农村的矛盾纠纷虽然看起来都很小,每件事里面却都繁杂。”在调解工作中,刘琴说,最好的调解秘诀,就是换位思考、将心比心。

“每次调解,我都会先抛出问题,让矛盾双方置换身份后再思考回答,以此来化解矛盾。”刘琴说,对于一些激烈的矛盾,她则用接地气的话语循循善诱,比如“想打架可以,打赢的110带走,打输的120拉走”,简单的话语却能有效缓解紧张局势。

村民顾某因宅基地边界问题与邻居争执不下,刘琴翻出1982年的土地台账,结合民法典条款提出“置换补偿+共同开发”方案,最终促成双方签订和解协议。“为两垄地吵了三年,刘代表一席话就解了心结。”村民陶大姐握着调解书感慨道。

刘琴很忙,忙完了全国人大代表履职,还要忙村里的大情小事、邻里纠纷调解,忙完了养牛场还要忙家务,做一个好母亲、好妻子、好儿媳。

记者5月18日来到刘琴家中的时候,她家的大门上贴着大红的喜字,屋里桌子上还放着喜糖,她家孩子刚办了喜事。“我家把婚事办得很简朴,也没要彩礼,这些年家里收入也还可以,但是不搞铺张浪费,省下来的钱,可以扩大养殖生产。”刘琴笑着说。

今年1月,刘琴家庭被省委宣传部、省妇联评为安徽省“最美家庭”。“以良好家风带动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积极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刘琴说。(安徽商报 元新闻记者 武鹏)


声明: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商报、安徽商报合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安徽商报或安徽商报合肥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